PDF下载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林瑶

无锡怡和护理院,江苏省无锡市,214231

摘要: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是指通过客观检测手段,将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量化形式进行评定,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制定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老年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将更好地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决策。本文针对临床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应用现状进行研究,阐述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临床康复评定工作提供参考,也为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应用现状;展望
DOI:10.12721/ccn.2023.15706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是将人体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量化形式进行评定的技术。在临床康复评定中,一般将人体生理状况分为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通过客观检测手段,可获取相关信息,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康复情况。目前常见的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包括肌力测定技术、心理状态评估技术等。肌力测定技术主要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法神经肌肉电刺激-肌力测定法、脑电图及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心理状态评估技术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指标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量法等。虽然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临床推广、应用前景较好,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强化对其研究十分必要。

一、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康复医学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的康复评定技术主要集中在传统康复医学领域,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应用范围较窄,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外针对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评定工具;(2)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康复评定技术;(3)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康复评定技术。在人工智能方面,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智能诊断系统,根据患者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脉搏等)与患者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自动得出相应的结论,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决策。同时,国外研究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康复评定技术中。(4)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康复评定技术。在智能诊断系统方面,国外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诊断系统,例如:谷歌公司研发的 Dual Vision诊断系统、 IBM公司研发的 Watson人工智能系统等。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研究,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医学不断融合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新的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

二、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技术人才短缺,影响康复评定技术发展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发展,将为康复医学专业提供更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目前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高端康复人才培养上较为落后。一方面,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是一项非常依赖于技术人员的技术,而我国当前对高级康复评定人才的培养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相关专业人员数量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的科研成果较少,临床康复评定技术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如何在5G等信息通信技术下有效解决我国康复评定人才短缺问题、促进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研究与应用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评定指标不确定,远程康复指导工作落实不到位

远程康复指导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通讯技术将医务人员与患者连接起来,为患者提供实时在线康复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康复评定技术存在的“人-机”不匹配、无法实时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但远程康复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如:①患者在不同机构进行康复评定时,其功能水平会有较大差异;②不同的评定人员可能因专业不同,所使用的评估量表存在一定差异;③目前远程康复指导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指标体系,且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有效评价。因此,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远程康复评定技术。

(三)评定结果应用有限,评定过程缺乏客观性

目前,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多集中在一些疾病的早期评估和辅助治疗方面,例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疾病患者在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病情较为复杂,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就无法进行参考,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的、客观化的康复评定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此外,目前大部分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基于专家经验或专家判断来确定量表评分结果。而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往往不会接受这种形式的评定结果。因此如何将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康复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转化为客观数据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强化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应对策略

(一)强化5G技术运用,强化相关人才培育

针对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实际研究中,加大与国外机构合作交流,努力培养相关人才,为我国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现有技术人才做好相关的培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大高校培育工作,我国各领域医学院要加大该专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康复评定人才。助力该领域的发展。

(二)加强康复评定指标,完善远程康复指导

针对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康复评定指标体系,导致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我国应需要加强对康复评定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康复评定指标体系,促进康复评定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通过机器学习等方式建立评价模型,从而实现对患者进行更多维度的客观化康复评定。此外,还可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标准化规范和量表,并加强对指标权重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我国还需要不断完善远程康复指导,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康复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康复治疗。

(三)加大数据分析评价,形成一体化体系构建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在临床康复评定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远程康复评定数据、患者健康管理数据等,未来应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一体化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是医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越来越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所以针对此项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未来可考虑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辅助评估,使客观化评定技术更加标准化、自动化,同时还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康复方案的制定,使其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此外,还可通过融合多种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如生理功能评估、心理健康评估等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总之,未来客观化康复评定技术将会朝着多模态融合、多指标联合、多维度测评及智能化发展,有望在临床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临床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磊,吕政,吕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综合康复评定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6):11-14.

作者简介:林瑶,出生年月1984.01.24,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苏连云港,学历:本科 ,职称级别;主管康复治疗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作: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