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路径研究

林法煌

福建省武平县电化教育中心,364300

摘要: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对“四史”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对“四史”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四史”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四史”教育;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四史”教育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个方面,通过对“四史”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当今的青年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价值观,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批判世界、国情、党情,并直面世界的虚无主义、民族的虚无主义,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发展过程,从中汲取到不同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培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以这一点为基础,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四史”教育的整合策略,这对历史教学优化和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四史”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改革开放史从1978年起,有40多年;新中国史从1949年起,有70多年;党史从1921年起,有1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起,至 今有500多年。从党史角度,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的源头,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党史的成果,这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四史”与初中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中学“四史”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树立唯物史观。让学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二是培育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对相关史料加以理解和辨析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三是培育家国情怀。特别是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建立民族归属感;能够激起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感,培养勇于拼搏、甘愿牺牲的革命奋斗精神;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化眼界,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基本素养的提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对他们进行素养教育的目的[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四史”教育的融合策略

1.精设教案,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要想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切实提升“四史”教育的渗透力,教师们就得立足于学校的历史课堂,把握好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把“四史”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上,使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层次上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一是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的各个时期,分别制定出一套完整而又严谨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了解了历史的脉络,又体会到了“四史”的深刻含义;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教师们要尽量去发掘出在历史课本中所包含的“四史”教育的内容,并与课本相联系,展开详细的说明,同时还可以挑选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史”教育的知识,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五四”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与之有关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所需要的三个基本因素: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干部基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重要性,并从中领悟到党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2.打通各学科联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文史不分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该寻找到历史文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尽量在教学中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情景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角色当中。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节课上,因为“四史”和这节课所学的东西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讲述新中国建国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先放一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然后让学生一起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教师可以联系《开国大典》这一文本,带着孩子们重温原著,给孩子们放一些与建国大典有关的照片、小视频,创设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对新中国建国的重要意义、重要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3.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寻求知识的内部关联

强化初中历史与“四史”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挖掘生活题材,通过对革命的事迹、历史的叙述,来指导学生去感受历史,去培育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情感[2]。例如,在教授《改革开放》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一个课堂预习的时间,让孩子们联系课本,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关于改革开放的信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感受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地区凤阳小岗村实施“三农”合作社的实际成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三农”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合作社与农村经济的“三农”合作社的内在联系。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体会到市场经济给学生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

4.引导合作和分析论证,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采用生硬的灌输和纯粹的言语说教方法,相反,教师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联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四史”重要主题。比如,在教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四史”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融入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整理出有关的线索,包括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还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左”的失误的具体表现,认清焦裕禄、邓稼先等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并让学生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的能力[3]

三、结语:

将“四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但丰富历史的框架和内容,更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要达到目的,就需要教师们认真地制定好自己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四史”教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陶雪松,忻 平.深刻理解和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7).

[2]赵亚静.浅析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堂教学[J].中外交流,2020(16).

[3]施小燕.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初中教学参考,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