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会受到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学生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在小学班主任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要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水平,达成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小学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具有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内心,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使之成为内心健全的新时期学生。小学时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明显的,因而务必要注重在小学阶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有助于推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解除抗压能力不足、学习十分困难以及情绪较差等不少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更为愉悦地成长。再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较好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具备较为有效的道德素养以及思想素质,如此也能使学生实施积极的自我调节和管控,最终就可推动学生形成正向的三观。除此之外,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力,强化学生认知自我,使学生可主动反省自身的不足,明确自身所产生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往后的发展中,更为迅速地适应社会以及学习生活,进而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进步。
二、小学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惩罚、批评等信息,是对学生的外部控制方式。在小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小学生普遍都会对教师的语气、表情、语调比较敏感。学生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破坏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如果小学生与教师情感沟通不到位,出现不互相信任,关系疏离的情况,班主任就很难打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不利于开展后续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就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引导,鼓励、赞扬学生,提出积极的管理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让小学生感觉舒服的教育方式,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形成良好沟通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改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在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沟通关系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全部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需要冲锋了解引发学生这一系列行为的促成因素,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与真实想法,提出合适的心理教育模式疏导学生不良情绪,规范学生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生转变。
例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内在需求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关注自身的行为。在学生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这么做,是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东西吗?在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无法满足自杀需求的时候,行为才能自主产生改变。但其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班主任在提问、交流的时候,需要关注自身态度、语气、表情的变化。在班主任传达信息的时候,使得学生感觉到教师始终保持的是公平、公正的态度,鼓励学生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进行判断,真正实现自主改变,异常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对症下药,积极展开集体活动
小学班主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将积极展开集体活动作为是关键的途径之一,这主要是指通过展开集体活动来积极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确保学生在投入集体活动的整个阶段中,实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也可进行有效的合作,促进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利于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学生具备错误的心理认知形态,进而消除小学生的消极心理和错误思想意识形态,所以班主任务必要确保做到“对症下药”,合理确定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一些集体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参与至此项活动中的主动性,这样就可确保集体活动的展开效果,有助于切实干预学生的心理,最终就可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彰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意义与价值。可见,在现阶段所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做到“对症下药”,积极展开集体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可更为深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保障学生长远发展。
例如,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耐心不足、毅力较差的状况,在具体学习期间,还易于产生懒惰的行为。而对于此种状况,小学班主任就能积极展开“打败自身的学习坏习惯”等集体活动,同时还应推动学生投入此种经验交流会中,围绕具体的学习情况展开积极的交流,确保能够以展开集体活动,促使学生深层次感知到毅力以及耐心,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再者,也可在展开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克服懒惰的有效方式,确保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冷漠以及自私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来展开“班级——我们共同的家”这一集体活动,让学生主动来装饰教室,从而利用此方式来推动学生更为充分地融入至集体生活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班级内部的凝聚力。
(四)联系家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启蒙孩子的第一场所,所以唯有保障联系家庭以及学校,才可真正达成教育目的。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注重展开家访,及时和学生家长之间展开沟通,以此来明确到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样班主任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就可进行针对性地展开。如此所落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能够贴近学生的内心,更为获得学生的接受,从而就自然能够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在展开家访时,小学班主任还应将有效的培育方式及时渗透给家长,使得家长也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的榜样作用,班主任务必要注重和家长之间长久保持联系,能够以设置微信群、QQ群等诸多的形式,及时告知家长班级的事务,也能应用此种方式和家长之间随时展开交流,如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会在更加顺畅性的展开状态下。再者,保障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二者之间的结合,也有助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家长可更加配合于校园教育工作的展开,并实现在家庭环境中正确指引和教育孩子,使得孩子可处在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
三、结语
由于小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同时在社交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烦恼,因而若未能及时解除此种烦恼,就易于致使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针对此种情况,小学班主任就应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斯瑜.悉心浇灌,静候花开——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1,(32):15-16.
[2]崔会萱.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亚太教育,2021,(21):67-68.
[3]李彬彬,李亚敏,彭圆圆,崔佳.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0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