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家园合作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

海花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第二幼儿园,021200

摘要: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而幼儿园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地方,因此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家园合作,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幼儿园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劳动教育机会,实现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持续性发展。因此,家园合作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幼儿园;家园合作;劳动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在家园合作背景下,幼儿园可以与家长们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劳动教育计划。家庭可以通过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园里的劳动教育情况,并在家中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这种紧密合作可以促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互信,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

一、幼儿园基于家园合作的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家园合作可以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家庭是幼儿第一次接触劳动的场所,而幼儿园则是一个扩展幼儿劳动体验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园合作,我们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劳动活动中,例如组织家长为幼儿进行劳动讲解或实地参观[1]。这样一来,幼儿可以在幼儿园中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家园合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与家长联手,幼儿园可以打造一个多元、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环境。例如,在家庭活动中,可以邀请家长带来各种小工具和材料,指导幼儿完成手工制作或植物养护等活动。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家园合作还可以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了解和支持。通过与家长定期沟通,了解他们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期望和反馈,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和活动。同时,通过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以建立一个与家庭合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幼儿发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二、家园合作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一)改变观念,树立劳动意识

当前,教师和家长在潜意识里都知道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多动手锻炼,但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父母包办做事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些本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生活技能和动作训练,被教师和家长轻松地取代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权利也被夺走。久而久之,孩子易对劳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和父母一定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2]

(二)建立家园互联制度,以完善日常沟通交流

1.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父母要真正认识到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意义与重要性,才能主动承担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一方面父母要积极学习家庭教育中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科学合理地掌握适合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调动孩子劳动的兴趣,让孩子从最基本的动作技能开始,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父母要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把孩子在家参与劳动的情况和劳动效果等告知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孩子在家的劳动能力和表现。

2.教师积极指导家长。幼儿在园生活中的劳动行为,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每个阶段孩子在园的劳动行为培养内容,了解孩子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便于家长掌握具体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参照幼儿园的指导方法在家中践行,为孩子提供一个统一、连续的劳动环境,进一步促进孩子劳动行为的养成。此外,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根据孩子的个体发展水平及劳动技能状况,给予家长科学、专业的指导建议,让家长在指导幼儿劳动时更有针对性。

(三)将家园共育贯穿到幼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1.在集体活动中加强家园共育。集体活动是幼儿园组织幼儿活动的常见形式,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适宜的集体活动,锻炼幼儿勤劳的意志。教师可与家长沟通,结合班级幼儿劳动技能的实际水平,在集体教学中进行渗透性的劳动教育,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性。比如,班级经常开展绘画活动来锻炼幼儿的勤劳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3]。教师可以在活动后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整理、清洗美工材料,同时将美工产生的废弃材料自主清理到垃圾箱中,由此形成活动后有意识收拾整理的习惯,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性。

2.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家园共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契机和价值。在我们看来,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就是使每个孩子都乐于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劳动体验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与成就感。首先,针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劳动发展特征,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践来考察孩子的劳动发展水平。如小班开展穿脱衣服、叠毛巾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竞赛;中班开展叠被子、系鞋带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竞赛;大班开展小组合作收拾整理教具、玩具等合作能力比赛。其次,可借助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开展自我服务实践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如在自由活动时间整理教具和玩具;午休前后时间整理个人衣物及床上用品;餐前准备时间擦拭桌椅、准备餐具;餐后整理时间清洗自己的碗碟、收拾桌面地面卫生等。接着,积极开展值日生实践提升幼儿在集体环境中的自我价值。幼儿通过轮流做值日,协助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4]

3.在区域活动中加强家园共育。第一,借助生活区域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可把生活化的材料放置于生活区,使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去果皮、清洗蔬果、榨汁、摆拼盘等生活技能,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第二,利用美工区域体会劳动的快乐。教师投放各种高低结构材料和操作用具,孩子们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结构材料进行手工劳动,并大胆采用贴、捏、划、剪,甚至编织等方法来创作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从而体会手工劳动的快乐。第三,利用各种生活馆开展劳动教育。在幼儿园的生活馆中,运用真实的工具和材料开展烹饪、烘焙等手作劳动课程,感受劳动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发动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在家中共同开展种植活动,一起为家中的花卉浇水、松土、除虫等,体验亲子种植劳动的乐趣。

4.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家园共育。为了更深入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家园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合理利用社会各类劳动实践资源,开展劳动体验,逐步提高对幼儿劳动活动的质量要求。比如带幼儿体验农家乐;在种植园里采摘各种水果、蔬菜;在稻田里收割稻谷;尝试野外生火做饭等。还可以鼓励父母带幼儿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户外捡拾垃圾、参加植树或其他种植养护活动等。这样,既能丰富幼儿课堂外的劳动体验,又能体现家长的表率作用,进而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5]

结语:

总之,通过幼儿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同时也能够对其独立自主性进行培养,这对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很有帮助。因此要提高对幼儿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家园合力,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娜茹拉.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模式[J].  2020.

[2] 陈彩霞.家园携手共育新苗[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5).

[3] 凌静.家园教育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2(03).

[4] 钱惠红.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01).

[5] 孙境.家校合作下的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探析[J].新智慧, 202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