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

丁玲玲 刘运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床上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床上脚踏车运动,每天2次,每次20min。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后自发性排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腹部胀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术后早期行床上脚踏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妇术后身体康复,改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剖宫产产妇;床上脚踏车;术后恢复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剖宫产术是产科分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手术方式,也是目前临床中对孕妇存在严重合并症、并发症、难产等因素终止妊娠、抢救母婴安全的有效方法[1]。但手术给产妇的身体恢复带来诸多并发症,表现为术后腹部伤口疼痛、子宫收缩能力不足、子宫内膜炎、泌尿系统感染和腹胀等, 甚至引起双下肢形成静脉血栓[2]。此外,剖宫产术后的恢复速度较慢,加上躯体疲劳、伤口疼痛、担心脱管、切口裂开等原因,产妇主观上进行康复运动的意愿降低,导致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排尿时间延长,腹部胀痛发生率增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产妇的整体康复和心理状况,大量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及母婴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如今对剖宫产术后恢复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活动干预[3]、药物疗法[4]、针灸疗法[5]、物理治疗[6]、以及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型[7],对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效果。在这些方法中,活动干预不需增加额外药物或物理干预即可对剖宫产产妇的恢复达到治疗效果,无明显副作用。早期运动是活动干预中的一种。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普及,床上脚踏车(In-bed cycling, IBC)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患者的治疗[8-9]。IBC是一种在卧姿状态下进行下肢锻炼的器械[10],它可根据术后个人耐受程度的不同,调节阻力大小设置符合自身的运动强度,且允许患者在病床上即可进行锻炼[11],操作简单、安全便利,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低。IBC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如肠胃功能、骨骼肌活动效果和活动肌力等[12]。然而,IBC在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在卧床期间早期实施床上脚踏车运动,对促进术后整体恢复及提高满意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5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10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产妇为对照组,接受床上脚踏车锻炼的产妇为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体质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1.png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足月剖宫产产妇②无下肢活动障碍者。排除标准:①阴道分娩产妇②术后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③心肺功能异常、呼吸困难者④既往有骨关节疾病或手术患者依从性差。

1.3方法  

1.3.1  对照组  由护理人员于术后当天指导产妇行颈部活动、腹部按摩、床上翻身及上肢屈伸运动,每次10组,每天3~4次。下肢活动如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锻炼。踝泵运动包括踝关节屈伸、绕环两组动作,股四头肌锻炼包括绷腿、抬腿练习,每次3~4组,每天3~4次,活动时可使用弹性收腹带以减轻运动中腹部切口的牵涉痛[13]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床上踩脚踏车运动,操作步骤为:产妇取仰卧位,下肢穿舒适长筒袜,床头抬高20~30°,妥善固定好全身各管道,将脚踏车固定好放于床尾侧,将双脚分别放于仪器的两侧踏板上,根据患者体能调节合适的阻力后开始运动,每天2次,每次20min。

1.4观察指标

(1)生理状况: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后自发性排尿时间及腹部胀痛发生情况。

(2)心理状况: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和SDS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计分法,标准分=各项目得分x1.25后相加,评分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身体状况康复时间比较

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和实施脚踏车运动的产妇肛门排气时间发现,脚踏车运动组的产妇极显著(P<0.01)的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两者差值达18.06h。对于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而言,与对照组相比(28.02h),观察组的首次下床时间(23.96h)显著提早4.06h。值得注意的是,两组产妇拔除尿管后,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3.53h)也显著早于对照组的首次排尿时间(5.48h)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身体康复时间比较

22.png

2.2  两组腹部胀痛发生率比较

经床上脚踏车活动干预后,产妇腹部胀痛发生率从原来的40%(观察组)降低到14%(对照组),两组间产妇腹部胀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腹部胀痛发生率(%)

23.png

2.3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术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4.png

3  讨论

剖宫产是一项常见手术,在手术后恢复期间,适当的身体活动对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脚踏车运动是一种低冲击性、有氧性的运动方式,可以在产妇术后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且剖宫产术后早期行床上脚踏车康复训练可不必脱离床体,根据个性化情况制订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可避免拉扯管道造成管道脱落、移位,对于产妇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更易于接受,操作过程简单、安全性高、人力配置低、实用性强。本文探究脚踏车运动对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研究显示,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整体恢复,身心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

3.1   身体康复  因手术药物麻醉、应激创伤等因素影响,较多产妇在术后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导致身心不适、住院时间延长,给产妇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尽快恢复胃肠功能,缓解产妇腹部胀痛具有必要性。研究表明[9]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降低术后腹胀发生率,提高产妇舒适度。另外床上脚踏车运动能很好的活动肌肉和关节,锻炼下肢肌肉,包括大腿肌群、小腿肌群和臀部肌肉。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这些肌肉群的力量,避免肌肉和神经萎缩[14],有助于更好地恢复,促使产妇从床上活动更快的向离床活动转移。而早期的床上和离床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胃肠道的分泌和蠕动功能,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对预防一系列并发症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运动对产后盆底肌肉的康复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且使术后产妇拔除导尿管后能尽早恢复自主排尿,降低再次导尿几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行床上脚踏车运动有效缩短了产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后自发性排尿时间,显著减少了腹部胀痛发生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剖宫产术后产妇加速康复,这与Kong[15]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床上脚踏车可作为术后剖宫产妇身体快速康复的手段之一。

3.2   焦虑和抑郁  剖宫产术是产后重大的心理和躯体性应激源,对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它会导致产妇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6],对产妇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焦虑、抑郁等。术后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疾病治疗,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产妇的身体康复推延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脚踏车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和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分泌,减轻焦虑和压力,并改善提升情绪,帮助产妇更好地应对手术后的压力。季烨[17]、关筱波[18]、曾维兰[10]等研究指出,术后床上脚踏车康复运动有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精神压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较低,与其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早期行床上脚踏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妇术后身体康复,改善心理状态,对剖宫产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云,万静,朱政,等.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05):645-651. 

[2]郭月梅,张得淑.剖宫产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18):138-139. 

[3]王丽,刘妍.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10:4. 

[4]方渝,陈湘玲,肖高秀,等.自制擦浴足浴中药浓缩液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 22(26):3. 

[5]韩悦,陈立.穴位注射VitB1,VitB12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影响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5,37(01):28-30+46. 

[6]缪长凤.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 

[7]陈云,万静,朱政,等.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05):645-651. 

[8]王瑞,魏花萍,孔佳佳,等.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在ICU机械通气病人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16):2825-2832.

[9]潘琪妮,黄惠桥,陶品月,等.穴位贴敷联合床上脚踏车运动在ICU肠道菌群失调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37(01):143-149. 

[10]曾维兰,肖萍,魏玲.人文关怀联合早期床上脚踏车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2752-2754.

[11]窦英茹,潘春芳,郭凌翔,等.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8, 33(17): 20-23.

[12]潘琪妮,黄惠桥,张桂宁等.床上脚踏车运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01):43-47.

[13]季建红,陈玉婷,赵春红等.脚踏车运动在ICU腹部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加速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06):5-9.

[14]李聪艳,闫会娟,姚佳萍等.双下肢床上脚踏车训练对慢阻肺(COPD)机械通气患者核心肌群及心功能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07):92-95. 

[15]KONG G, LIU J, JIANG J.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internet-based WeChat platform education 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puerperae undergoing cesarean section [J]. J Healthc Eng. 2022;2022:5040461.

[16]陈卫.剖宫产产妇心理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725-726. 

[17]季烨,孙莹,冯燕子.对进行术后化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运动指导对改善其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7):235-236.

[18]关筱波,滕玉芳,崔宇红等.术后早期康复运动对PCI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8,37(0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