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逯敏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小学,黑龙江鹤岗,156200

摘要: 学校的育人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探索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旨在以音乐为主要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音乐课程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持,本文将围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 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6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合唱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音乐合唱教学的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确,好的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技能技法课堂,也是人格形成课堂;既是知识课堂,也是情感课堂、素养课堂和人文课堂。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冥想情境,聆听五音静心

小学音乐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节课之后,由于第一第二节课多为语数学科,所以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导致学生在第三节课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再加上上课教室的迁移,学生来到音乐教室的新环境中不免会有小激动。教师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必定会有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回归到学习的状态,课堂上的体验效果将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2分钟的冥想静心活动,用音乐创设梦境,引导学生通过冥想达到放松和静心的境界。

为了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教师可在课堂上创编各种风格的主题场景:如果创设的是家乡的主题,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舒伯特的《小夜曲》、李斯特的《爱之梦》的抒情片段;如果创设的是荒诞古怪的情境,就可以用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格里格的《侏儒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或是肖邦的《小狗圆舞曲》里的经典片段;如果创设的是忧伤悲痛的情境,则播放莫扎特的《安魂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等;如果是充满生机的情境,就播放博姆的《喷泉》、古诺的《花之歌》等。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教师做简单的语言引导,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进行冥想,静心的效果非常显著。

二、游戏听歌传花,认识悦纳自己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我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坦然地接受自己身上的优缺点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就非常有必要策划一堂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能让学生悦纳自己的课,而音乐课中的“听歌传花”游戏则刚好能够达到此目的。

游戏目标:熟悉音乐旋律;发现、欣赏同学的优点;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收到别人赞美时的自豪感;舒畅心情,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

游戏规则:教会学生唱本节课内容的主题乐句,并指导学生创编赞美同伴的歌词,填唱该旋律。学生边听音乐边传花,音乐停时,拿到花的学生用自己创编的赞美同伴的歌词模唱暂停时的乐句旋律。唱对了继续,如果没有唱对则全班一起帮唱,然后继续游戏。

在此活动中,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地参与游戏。为了听到同学表扬自己的话语,更为了自己能把赞扬送出去,学生往往会非常认真地学唱歌曲,专注力大大增强。此外,通过聆听赞美来认识自己的优点,通过聆听别人的优点来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达到“悦纳自己”的心理辅导效果。

三、拓展流行音乐,激发积极能量

励志歌曲作为优秀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教化人、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教育价值。凝聚正能量的歌曲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网络的便捷和传媒的发达使得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音乐了,网络上的流行音乐节奏明快,歌词贴近真实生活,韵律朗朗上口,成了学生追捧的对象。所以,小学音乐教师更应担负起为学生甄别音乐的责任,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流行音乐中的正能量音乐。适合小学生学唱的励志歌曲有《最美的太阳》《我想要飞》《风吹麦浪》《少年》《蜗牛》《青春修炼手册》等。教师在安排这些励志歌曲的学唱时要特别注意时间点的选择,如开学初、备考时或者是学生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利用音乐课堂开展学唱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在尽情合唱中有机融合

尽情合唱,不仅仅是将曲谱、歌词中的情感流露出来,更是根据自己对歌曲主旨大意与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歌曲的一种“再创造”。或者说尽情合唱应该是学生对歌曲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歌曲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因此,尽情合唱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高潮部分,一个关键环节。既然尽情合唱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尽情合唱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以《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尽情合唱时,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孺慕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情真意切地演唱出来。在尽情歌唱的时候,学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对父母表达爱的场景,想象自己热爱家乡的一些具体表现,想象自己热爱祖国的一些具体行动。如此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合唱过程中,合唱的效果变得感情真挚、情感饱满,学生的爱心也会得到不断升华。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合唱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具体表现。由于教师在学生尽情合唱的过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学生也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歌曲的主旨大意与思想情感,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投入。与此同时,尽情合唱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有助于缓解压力;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能带给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不仅仅是身体疲劳时的“强心剂”,更是心灵疲惫时的“维他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合唱教学的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还有利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音乐释放压力,如何通过唱歌调整情绪,如何借助音乐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如此一来,在美妙音乐的滋养下,学生也会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音乐教师,应该既是音乐教育高手,也是心理调节高手,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秘密森林,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阳光的心理、美好的情感和纯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海鹃.小学音乐课中美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20):13-14.

[2]孙校茹.小学音乐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探索[J].科普童话,2019(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