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分析

杨玉芳

柳州市工人医院,545005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恢复状况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就诊的12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抽样法,各有60例患者被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为两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在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干预前,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死患者应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
关键词: 系统化康复护理;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影响
DOI:10.12721/ccn.2023.15707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急性脑梗死是占比最高的脑卒中类型,罹患此病的患者神经功能因缺少血氧供应而受损,失去神经支配的肢体将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锻炼可以通过反复的机械性刺激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常规康复护理缺乏系统性,因此见效慢、效果一般;而系统化康复护理具有精细化、规范化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1-2]。本文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就诊的120例患者,试分析应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就诊的120例患者,全部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资料完善,对研究知情;无人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病变及对研究结果有干扰的疾病,无视听障碍,未患有精神疾病,依从性良好。基于随机抽样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各有60例患者被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54岁~82岁,均值为(68.24±5.72)岁。研究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5岁~81岁,均值为(68.57±5.6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对比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仅作常规护理:为患者进行病情的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饮食、进行康复锻炼;同时,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疏导,通过简单的健康宣教提高其依从性。

研究组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由科室内医护人员组成系统护理小组,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不同功能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1)针对认知功能:在康复早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警察与患者沟通,为其播放舒缓音乐,通过声音刺激改善患者躯体感觉,加快其清醒速度;在康复中后期,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注意力和记忆力、引导患者进行思考,以改善其认知功能。为了提高患者积极性,在进行认知功能干预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和较高的依从性,从而确保认知功能训练的顺利进行。(2)针对运动功能:在早期,康复师为患者摆放良肢位,引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训练;在中期,过渡到关节主动训练,此时关节活动更加精细,训练项目更多,甚至包括坐位和站位的平衡训练;在后期,进行负重行走等更进一步的训练,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可指导患者进行洗漱、修饰等日常生活行为的训练。整个运动功能训练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循序渐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逐渐增加。(3)针对吞咽障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展口咽肌练习,患者面对镜子,进行噘嘴、鼓脸、舔唇、伸舌、活动下颌等动作训练,同时以无菌棉签蘸取冰水碰触喉壁、软腭等,以刺激口咽处肌肉,改善患者口咽功能。

1.3评估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使用Fugl-Meyer量表对上肢、下肢的屈/伸肌协同运动、反射活动、反射亢进等功能进行评估,最高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强[4]

(2)自理能力评分:使用ADL量表对洗漱、修饰、大小便、转移、行走、爬楼梯等10种与衣、食、住、行、个人卫生整洁、独立活动有关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评估,最高100分,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能够自理程度越高[5]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在25.0版本的软件中,为计量(x̄±s)类信息检验t值。若得出P值<0.05,则两组间有明确的差异性。

2研究结果

见表1,干预前,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干预前后的变化对比(x̄±s)

61.png

3讨论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常规护理因为措施简单、缺乏针对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缺乏有效改善效果,而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反复刺激来调动神经组织的可重塑性,从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常规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引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主动训练、语言训练等康复训练,由于康复训练方案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患者的神经功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恢复得比较缓慢。而系统化康复护理可以在康复早期和中晚期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做到了全面性、系统化、规范性、科学性,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更快地恢复。相较于常规康复护理的单纯肢体训练,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术后不同阶段通过记忆训练来反复刺激神经,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通过良肢位摆放和肢体运动训练来机械性刺激神经,恢复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同时还能避免肢体的用进废退;通过系统性的口咽部训练来改善吞咽功能,使得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进食,从而预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总的来说,通过以上举措,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获得了更加显著的改善。见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疑可以证明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的积极影响。对比金京星[6]报告中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的自理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P<0.05),与本文趋势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积极开展系统化康复护理,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金荣,王敏,苗慧.系统化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05):791-794.

[2]谢小丽,刘亚会.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3):4859-486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09):666-682.

[4]毛璐璐.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探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9):1127-1128.

[5]孙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1):105-107.

[6]金京星,颜路.系统化康复护理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4(04):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