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学习者的课业负担不断降低,使得学生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需求逐渐上涨,义务教育对精神文化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小学音乐课程成为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音乐教育的逐渐深入,以欣赏课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也逐渐凸显,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应充分结合德育课程,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1]。以音乐课程为基础融入德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和欣赏水平,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德育课程融入小学音乐课程的现状
1、音乐课程缺乏教育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音乐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活力。音乐教育课程是选择音乐为载体,其内在蕴含的德育、美育等功能也十分重要。从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展现状来看,音乐教学充分展示了审美性,但却并未重视教育性。学校开展的音乐教育越来越世俗和功利,音乐课程只展现内部音乐元素,并未顾及音乐课程的特点及低年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产生了阻碍。音乐并非是单纯表现“美”,更应该从实质上承担起发挥自身价值的职责,通过音乐课程充分展现德育元素,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
2、音乐教育未受到重视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由于各地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同,也直接导致音乐课程在各学校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所以通过音乐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等理念也未得到重视与肯定,辅德的功能也并未得到重视。许多音乐教师没有严格遵照新课改的标准要求来认识音乐课程,遇到与德育和智育相关的内容都刻意回避。显然,小学音乐教育以培养美育为理想的目的和提升小学生道德境界并未充分融合[2]。
3、融合方式过于单一
音乐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师是充分发掘其丰富内涵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展开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不能抢占音乐因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利用分析法来融入德育内容,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缺少主动性和参与性。目前,大部分学校所开展的音乐课程以教师为主导,整节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较为古板。教师常以指挥者的姿态开展音乐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取决于教师所教的内容,而德育和美育等只能在被动状态下进行,没有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导致音乐教学出现较大的漏洞,极大影响了教学目标和德育功能的实现。
4、德育未被纳入考核
一个健全的考核机制目的在于推动和健全教学开展的核心措施,充分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教师及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适时调整,还可以了解学生及教师的实际需求,创建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对各地小学的音乐课程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音乐课程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大部分的教师并未对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音乐课程的德育内容更无从了解。
二、德育课程与小学音乐课程相融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1、更新音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理念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理念是指导其开展教学活动的根基,决定了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实践工作。因此,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音乐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现效果。因此,为强化音乐课程与德育课程的相互渗透从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就必须对音乐及德育进行全新的认识,要从根本上冲破音乐教育在传统思想上的禁锢,从根本上对音乐德育功能加以肯定,从理念上对音乐德育工作加以认识,加深音乐课程与德育课程的融合。
2、整合音乐课程与德育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在教学当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样更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小学音乐课的实际教学应积极融合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在准备过程中对音乐及德育两门课程进行全面整合,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取得思想上的进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欣赏课进行充分整合,同时挖掘音乐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涵[3]。教师应正确把握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发掘音乐课程中的素材,寻找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并将两者进行较好的结合和系统规划。同时也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彰显小学德育教育的特色。
3、加快音乐课程与德育教学渗透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其实式十分丰富的,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资源和素材等来做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需求,做到能强化自身的德育理念,将先进的德育认识融入音乐课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音乐资源作为音乐教学的载体,其价值及意义并非单单是传播音乐艺术,也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果要充分展示这些教育价值,教师就必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4]。音乐课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舞蹈、歌剧、音乐纪录片等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来与德育课程进行较好的结合,适当融入德育因子。
4、建立健全音乐与德育考核体系
对于音乐课程而言,考核体系不仅是每学期结束后对课程的检验,而且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手段。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小学音乐课程的考核认知不足,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因此,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一套音乐考核体系,同时也需要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利用总结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德育效果进行评估。如此一来,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音乐课程与德育课程的融合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课程及德育课程的同步进行,促使小学课程建设具备更为丰富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音乐能够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等得到有效提升。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高度发挥音乐和德育教育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秀伟.试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当代音乐,2020(5):67-68.
[2]汪静静.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93.
[3]杨小康.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价值以及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9(30):154.
[4]殷玉来.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初探[J].新课程(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