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

耿佳思

永清县刘街乡中心校,河北省廊坊市,065606

摘要: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契合性和互动性进行分析,探讨了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在对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途径,并阐述了贯彻全面育人理念、拓宽劳动教育路径、统筹劳动教育实施、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等具体措施。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推进途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评价方式不合理等。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推进途径。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契合性和互动性

1、契合性

核心素养内容的全面性与劳动教育目标的多元性相契合。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素养内容和目标之间的契合,使得劳动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性与劳动教育功能的融合性相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整体性,即各个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而劳动教育的功能是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劳动教育的任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性相契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素养。

2、互动性

核心素养理念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学理依据。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而劳动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核心素养理念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劳动教育为核心素养培养拓宽了路径。劳动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和互动性。核心素养内容与劳动教育目标相契合,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性相契合。同时,核心素养理念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学理依据,劳动教育为核心素养培养拓宽了路径。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1、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劳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如目标理解出现偏差、劳动内容简单并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劳动教育课程整体规划不足以及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片面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劳动教育的目标理解出现偏差。许多教师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关于手工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中树立起劳动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

劳动内容简单并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而这些制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时,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知识。第三,劳动教育课程整体规划不足。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是零散的活动,缺乏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劳动教育的兴趣,无法形成系统的劳动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从整体上规划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年级学习不同的劳动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片面。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只是关注于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是否美观,而忽略了学生在制作中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方面。

2、核心素养视阈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劳动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们往往被过多的课业压力所困扰,导致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被视为次要的课程,往往被放置在课外活动中,甚至被取消。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2]

(2)忽视社会生活场域的劳动教育价值

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社会生活场域的劳动教育价值。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仅限于课堂内的模拟实验,缺乏对真实社会生活场域的开发。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乏对真实劳动环境的了解和适应能力,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未形成

此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未形成也是一个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机会和环境。然而,在现实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接受的劳动教育存在着割裂和断层。

(4)套用学科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评价

最后一个问题是套用学科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评价。许多学校依然将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套用于学科教学的评价,导致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被忽视。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传统的知识考核。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劳动教育推进途径

1、贯彻全面育人理念

全面育人理念是当前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时,我们应该贯彻全面育人的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活动,如种植、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关心他人、合作共赢。

2、拓宽劳动教育路径

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课堂内的简单劳动活动上。为了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可以引入社会劳动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开展与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领域相关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3]

3、统筹劳动教育实施

劳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统筹推动。为了实施好小学劳动教育,我们应该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学校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确保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费保障。通过统筹劳动教育的实施,我们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对于推进小学劳动教育非常重要。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于结果的量化和单一性,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优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学生自评等,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和成长。可以建立起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劳动成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通过优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4]

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推进途径。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晓华. 城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J]. 教学与管理, 2023, (09): 28-32.

[2]叶定华,杜勇华.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 (04): 69-72.

[3]叶筠,熊娜,郭娟娟. 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成都市锦江区公办小学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 (20): 74-77.

[4]王爽. 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J]. 群文天地, 2012, (04):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