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是一种针对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旨在提高心脏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发心脏事件的风险,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心脏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干预,它旨在处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心脏恐惧症,以及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生存下来[1]。然而,心脏病的生存通常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长期康复。这时,心理干预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有助于患者应对心脏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挑战。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进展。我们将回顾心脏康复的历史,着重介绍心理干预的演变,并讨论现代心脏康复计划中的心理健康组成。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它们在帮助患者应对冠心病挑战方面的作用。
1心理评估
1.1生命质量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演变。过去,治愈疾病和延长生存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今,我们更加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价涵盖了众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角色活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感受等[2]。在评估个体的生理功能时,通常会考察其体能状况、日常活动能力以及自我照料能力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自主性。例如,身体活动限制、自主照料能力下降以及体力水平衰退都可能影响个体的生活品质。而心理功能评估则关注个体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情绪上,焦虑、抑郁、紧张等情感反应对一个人心理状态产生很大影响;认知上,则包括时间地点定位、注意力、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注意到的是,疾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如治疗费用、药物反应、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对心理功能造成影响,因此评估心理功能对于全面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1.2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在心血管科的快节奏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有限,通常需要采用迅速而有效的方法来筛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辨别方法,包括定式访谈、半定式访谈、焦虑抑郁量表、自评焦虑抑郁量表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简洁的“三问法”来初步筛查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3]。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快速辨识需要深入评估的患者。这三个问题是:
是否出现睡眠问题,影响了日间的精神状态或需要药物帮助入睡?
是否感到焦虑或沮丧,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是否存在明显的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生理原因?
如果患者对上述三个问题中的两个或更多问题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较高,通常可以达到80%左右。这个简单的筛查方法有助于快速识别需要进一步精神健康评估的患者,以便及早介入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1.3睡眠评估
在了解患者自己对睡眠质量的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以了解患者的睡眠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量表来客观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那些被高度怀疑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我们应当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或便携式睡眠呼吸暂停测定仪来详细了解他们夜间缺氧程度、睡眠呼吸暂停出现的时间和次数等相关信息。在中和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情况下,治疗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只有通过有效治疗措施,我们才能帮助这些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并减轻其病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面对这类患者时,我们务必给予适当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缓解与康复。
2心理处方
“双心健康”,作为心脏康复的关键要素,对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帮助患者重建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康复。“双心健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认知疗法、药物治疗和松弛疗法等[4]。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常常会出现波动,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协助,以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种综合的心理康复方法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脏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情感挑战,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1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通常被视为首选方法,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以及增进治疗依从性。然而,在中度和重度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应优先考虑采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2.1.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提供患者以疾病的相关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机制。这包括解释冠心病的病因、症状和可能的并发症。通过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治疗计划的理解和信心。此外,健康教育还包括传授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可以涵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降低胆固醇和盐的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锻炼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向患者介绍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或有氧运动。同时,我们还需要教育患者关于药物管理,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通过这一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他们的治疗计划中,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2.1.2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援助,这在心脏康复中尤为重要。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这些情感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我们的心理支持团队旨在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援助,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心理支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心理咨询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患者可以与专业心理医生进行交谈,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担忧。此外,支持小组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因为他们可以与其他经历相似情况的患者分享经验。家庭治疗是另一种方式,它可以涉及患者的亲属,帮助整个家庭更好地应对患者的心脏问题。通过心理支持,我们旨在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应对疾病的心理韧性,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1.3提高治疗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疗建议执行治疗计划的程度。在心脏康复过程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康复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我们会建立定期的随访机制,确保患者能够按计划进行检查和治疗。这种定期的监测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另外,我们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以确保治疗方案与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相符。治疗依从性还需要患者对治疗计划的充分理解,因此我们会提供清晰和易懂的治疗说明。此外,我们会与患者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以便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地与医护人员分享疾病治疗中的挑战和困惑。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旨在减少因治疗不依从而导致的治疗效果下降,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康复结果。
2.2药物治疗
常见的精神类药物包括艾司唑仑、劳拉西泮、丙咪嗪和米氮平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缓解病理性情绪低落,还能减轻焦虑和抑郁状态,但同时也具有对心脏的毒性。作为新一代精神药物中的代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重度或复发性抑郁综合征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首选药物。医务人员应该熟悉其使用注意事项。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可能会担心出现副作用,这样就私自减少甚至停止了药物使用,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并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我们需要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心电图等检查[5]。由于药物对身体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在初期阶段,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复查。如果连续多次检查结果均正常,之后可以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症状减轻,状态越来越好,便会随意减少药量甚至停止服用。这种行为也是非常错误的。
3睡眠管理
冠心病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失眠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患者来说,首先需要明确失眠的根源。这些原因可能包括: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失眠、冠状动脉缺血导致的心脑综合征、使用心血管药物引起的失眠、术后不适导致的睡眠问题、因其他疾病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导致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原发性失眠。同一个患者可能会有多种原因同时存在。一旦确定了失眠的原因,我们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帮助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我们可以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并播放一些促进入睡的音乐。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如进行头部按摩、服用酸枣仁汤、欣赏五行音乐以及进行穴位按摩等。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改善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
4中医运动疗法
"传统运动疗法",古称"导引",是一种结合身体运动、呼吸练习和自我按摩的传统治疗方法,旨在促进康复和治疗各类疾病。这一古老而源远流长的疗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在《庄子》中就有描述了其中的一些技巧,如吹胸呼吸、吐故纳新以及模仿鸟兽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治疗方法不断完善,并衍生出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派别和形式。通过近代中医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和气功等运动方式对心脏健康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举例来说,科学研究表明八段锦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心绞痛等相关症状。此外,八段锦还具备调节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特点,在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不良情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五禽戏是一种将外在运动与内心静观相结合的健身功法,每个动作都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器官,可单独练习某个或几个动作,有助于全面促进身体的健康状态。太极拳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种以缓慢、柔和的动作、呼吸调控和身体平衡为特点的运动方式,可调节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提升肌肉力量,尤其适合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易筋经则是推拿导引技术中基础性的功法之一,专注于改善筋肉状态和增强整体身体健康。易筋经包含十二项训练内容,根据个人需求可以选择相应练习来进行锻炼。此外,六字诀是一种特殊的呼吸练习方法,在发音方式和呼吸调控上具有特殊技巧,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和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
气功疗法是一种患者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气功锻炼,以调整呼吸、姿势和意念,从而平衡气血、脏腑功能,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气功可以定义为通过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使个体的意识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和形态上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气功锻炼中,掌握练功的三个要素是前提条件,这些要素包括体态(调身)、呼吸(调息)和意念(调心)。
调身:这涉及到练功的姿势。不同类型的气功方法对练功姿势有不同的要求,包括站、坐、卧等不同类型的姿势。正确的姿势对于取得良好的练功效果至关重要。
调息:这是调整呼吸的过程。正确的呼吸对于气功的练习至关重要。有多种呼吸方法,包括自然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提肛呼吸法等。
调心:这是意识活动的调整,有时也被称为调神。练功时,必须将心神集中于内部,防止心神外散。这是气功锻炼与其他锻炼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练功过程中,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一致,才能进入冥想状态,从而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气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一些适用于康复医疗。以下是其中几种:
松静功:这种气功注重将炼气和炼意结合。练习者会默念"松静"两个字,以逐步用意识来放松全身。这种气功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病症。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它,患者可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平衡,从而促进康复和改善健康。
5小结
我国的“双心治疗模式”是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引入并开始广泛实施。这一治疗模式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其中之一便是心理干预,旨在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激励,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心理状态,还需特别留意患者的睡眠问题,并随时提供疏导和心理干预,以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治疗目标。
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双心治疗模式”不仅关注生理健康,还强调心理健康,它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提高其心理幸福感。这种治疗方法重视心理干预,特别关注患者的情感状态,以及与疾病和康复相关的心理挑战。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焦虑、抑郁和其他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康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常翠青.中国心脏康复与预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185-199.
[2]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若干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4):3.
[3] 陈 娜,王燕娥.冠心病病人心脏康复护理进展[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4(8):1017-1019.
[4] 樊楚,黄觊.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8):1259-1263.
[5] 赵巧君.提高用药管理规范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 7) : 86-88.
作者简介:史芳(1992.06-),女,汉族,海南省三亚市人,本科,护师。
孙丹丹(1994.06-),女,汉族,河南省永城市人,本科,医师。
任梦雅(1998.08-),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大专,护师。
赖斐(1985.9-),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