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王光来

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鲁础营民族小学,562309

摘要: 自教育改革推行以来,我国小学素质教育逐渐转变传统育人理念,不断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作为最终的育人目标。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典型学科,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作为其教学工作的重点,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合唱能力的把控,并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DOI:10.12721/ccn.2021.1570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能够让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中歌唱,提升学生唱歌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合唱当中,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一定的考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依旧存在由于学生兴趣和能力以及教师水平和素养等原因而产生的相关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该采用合理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淡化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合理地安排合唱教学时间[1]

(二)合唱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作用,也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但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无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还要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掌握程度。在合唱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科学地对不同声部加以整合、训练,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2]。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的讲解,尚未对音符和节奏等知识进行教授,影响了学生对合唱技巧的掌握。

(三)合作训练枯燥

音乐课程的合唱训练,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不仅要唱对音阶,还要领悟不同声部的配合技巧。然而,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的训练模式相对枯燥,导致一些学生甚至对合唱学习活动产生了反感心理。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长期使用相同的训练模式,组织学生参与合唱活动,会降低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同时无法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势必会降低合唱教学的综合效果。

二、提高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年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时要采取通俗的、充满关爱的语言,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从而让学生愿意和老师相处,对老师有信任感,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更加的集中。

第二,教师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校往往有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模拟情境和展示乐器,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乐器,从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查找优秀的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来进行整理规划,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在合唱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应给予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合唱的动力,让学生的音乐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融入现代教学设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等设备资源也逐渐走入校园教学,现代教学设备的融入对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质量很有必要。要知道,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推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没能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融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后,教师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搬到荧幕上,使得音乐知识以与声、光、电等多种元素共存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直击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大有裨益。例如,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在网络上走红的“厦门六中合唱团”的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发声练习,推动合唱活动进行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关注发声训练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发声力度,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合唱技能。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准则,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演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6]

小学生的声音处在清脆转变为厚重的重要阶段,如果不科学利用嗓音会降低合唱学习效率,甚至会对发声器官造成损害。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嗓音特点,科学管理和控制学生发声音量,并要求小学生科学饮食,避免由于刺激性的食物影响喉咙发育。教师还要对学生合唱的站姿进行规范,使小学生掌握正确调整气息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合唱技能,强化小学生合唱活动的表现力[7]。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声部之间的有效配合,保证合唱的歌曲更加优美、生动,同时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结论: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够使得小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释放自己,从而为其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合唱教学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得师生之间出现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共同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够在彼此演唱中发现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对学生学音乐大有裨益。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做好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合唱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促进自身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燕.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方法浅析[J].北方音乐,2019,39(24):147-148.

[2]崔飞艳.合作创造,有效教学——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23):178.

[3]王晶.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J].北方音乐,2019,39(2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