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土地与歌》中国音乐研究——《茉莉花幻想曲》

徐昕宇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40070

摘要: 乔建中先生撰写的《土地与歌》,这本书研究的内容是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背景研究,本篇论文主要浅述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钢琴作品《茉莉花幻想曲》。《茉莉花幻想曲》是储望华的最为骄傲的作品, 是一首优质的改编版的民歌钢琴独奏曲,非常适用于钢琴弹奏。储望华是中国顶尖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跟储望华在前几十年改编的一些作品相比较, 这首作品被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意义, 有更多的亮点和特色,在整个篇章结构中有更多的扩展, 整首乐曲中的和声编排、组织手段有更多的层次、更为丰富,钢琴的和声和质感都有了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 西部文化研究;改编曲;茉莉花幻想曲;音乐演奏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04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茉莉花幻想曲》是储望华最为得意的作品,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钢琴独奏改编乐曲。储望华是中国钢琴音乐届声望很高的作曲家。《茉莉花幻想曲》在2003年由他创作改编问世。与储望华前些年改编的作品相比,笔者认为这篇作品被注入了更多的精华和意义,更多的戏剧性和更为丰富的内容。通过声音的塑造能力,速度和力量的控制,踏板的使用以及对音色处理,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具体探索,我们可以解决音色和声音的变化,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品要表达的内容。解决踏板处理和歌曲舞台表演的问题,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现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表演的吸引力,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力求继续并弘扬这一创造性传统,并弘扬这种适应的国际特色和意义。

一、储望华的创作特征

早期,标题音乐是储望华作品的主要特色。标题音乐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一大特色。储望华几乎所有的钢琴作品都具有诗意和艺术性的称谓,其中有些像诗意和诗意,有些像具有复杂内涵和戏剧性的叙事诗。文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储望华在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作品突显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大部分改编反映了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时代风格的歌曲,其他作品以器乐为基础。储望华在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不改变原歌曲的旋律和结构特征,原歌曲的意境和魅力。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去模仿民族乐器的表达。文革后,勇于尝试的储望华开始创作无标题音乐。在改编钢琴乐曲时,他尝试在同一个作品中采用各具特点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去澳大利亚学习后,储望华的创作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系统。在进行垂直整合时,他经常使用复音音乐。这是传统音调发展的变化。使用复音会产生复杂的和声效果。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中国民族风格仍然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

二、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

(一)对于和声的分析

中西合璧的和声有五种和声配置,分别为四度叠加和弦、附加音和弦、四五度音程叠置和弦、三度高音叠分解和弦、附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和声语言是创作这首作品的核心和关键。尽管四度叠加和弦的和声变化不明显,但将其与更具动态感的三度和弦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局部动态效果,非常适合在音乐中渲染动态场景。附加和弦的结构音色与传统中国五音色的音色没有差异。这是在国家钢琴作品的和谐中塑造角色和表达场景意境的极佳材料。第四和第五间隔的重叠和弦被广泛用于移调,以此丰富旋律线并升华音乐的气氛。三度高叠分解和弦不属于传统和弦,它的不和谐性可以极大丰富旋律,将它的功能性弱化后作为华采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调性结合,可以提升名族和声技法中力度的弱项。

(二)对于调性的分析

储望华的《茉莉花》利用多调性,同时利用纵向结合来处理音乐。采用多调性会产生复杂的和声效果。并且多调式与中国的五声调式被巧妙结合,在音乐中增加了中国民族的风味。《茉莉花》通过大胆的创新,利用大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和组织结构体现了淳朴浓厚的民族风情。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方法,以求得到民族乐器的音色和主题的歌唱性。钢琴改编曲《茉莉花》是缩减的复三部曲式。引子是自由节奏,安静但充满了神秘感。之后是一长串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下行音阶作为装饰音,模仿了古筝的音色。又高八度再次演奏模仿古筝的泛音。引子虽然短但有浓浓的“中国风”。33-58小节,旋律明快,音乐氛围更温暖,更华丽,音乐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保持完整的主题完整的重复,与之前第一次演奏时要有一点不同,情绪更加平静。从整首曲子的结构来看,《茉莉花》由三部分组成,每段连接方式都直接展现出民俗音乐的优美之处。

三、《茉莉花》改编曲的演奏分析

(一)意境、手法的分析

意境是通过演奏手法得以体现的。它以原始旋律为主题,充分融合了民歌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并扩展了原始音乐的表现力。虽然引子只有8个简短的小节,但它相对较慢,并且在速度方面是自由的。高八度的单旋律和左手伴奏用琶音方式演奏和弦,营造一种悠长而安静的氛围。从第33-47节开始,它是音乐的发展部分。要求回到原始速度时,右手再次播放主题旋律,并模仿“萧”的演奏风格和音色。57-73小节是整首歌的高潮。音乐风格的基调并不总是含蓄的,而是在奔放而热情的情绪之后恢复平静。最后几个小节轻轻地表达了情感,主题旋律一直重复到最后。尽管演奏结束了,但茉莉花的香气回荡了很长时间。

(二)对于节奏的分析

这首作品安排了许多左右手的不同的节奏,这些节奏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具有许多复杂的节奏。大量的复节奏是演奏作品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作品的特点之一。大量复杂节奏的使用不仅吸收了现代创作的技巧,而且表达了民歌的含义。在自然流畅地演奏的同时,最困难的是如何将准确的节奏和出色的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基于音乐的节奏将更加生动并且富有生命力。节奏为散板式:钢琴曲《茉莉花》是以4/4拍为基本节拍的。看起来规矩毫无特色的节拍同时也汲取了中国民间音乐散板的特色。在第45-47节中,自由延伸标记展现了散板式的节奏。94-95小节利用散板的节奏来展示华美色彩。复节奏:又称为“不对称节奏”,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乐句或小节中,不同的部分节奏不一致或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一致。复调音乐属于现代派作曲家所用的奇异节奏,是一种非常复杂化的节奏。为了反映因强烈的中国色彩而散乱的风格,大胆使用了许多复杂的节奏,所以非常聪明巧妙。连音节奏:在整首曲目中,也出现了各种连音节奏,运用了许多的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和十一连音。在快速演奏中,有一种珍珠落入玉盘的自由感,而在慢速演奏中,水面上的波纹是清晰的。这些连音节拍增强了编曲的优雅和流畅的风格,并体现了极强的演奏效果。

四、结论

《茉莉花》中的主题重复了很多次,但是每一次都有对于内容上的改编。在《茉莉花》的结局处,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两种不同版本的旋律被储望华融合在一起,效果极具特色,反响强烈。两种不同风格的曲调出现在同一时间,一首由 E 徵调奏出,另一首在由G 徵调奏出,对比强烈。专业的储望华严格运用西方作曲手法中严密的逻辑以及严谨的结构进行创作。与此同时,采用许多不同凡响的音程来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而且还汲取模仿古筝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的演奏特性。中国风格得到了多方位全面而深刻的演绎和体现。这首钢琴改编曲享誉国内外,是储望华最为得意的作品,最有成就的作品。对储望华先生的著名作品《茉莉花》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茉莉花》等“国学”作品的精髓和奥秘。在《茉莉花》中可以明显看出储望华先生对钢琴和民间乐器的理解。因此,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储望华先生的创作仍然值得研究并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郭以飞.储望华钢琴改编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1998-200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赵赟韵.“茉莉暗香,沁人心脾”——两版《茉莉花》钢琴改编曲的对比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9):63-66.

[3]刘天华.满园花开香万家——浅谈储望华钢琴改编曲《茉莉花》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19,39(13):98+134.

[4]刘菁菁.储望华钢琴曲《茉莉花》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2):100-101.

[5]阮嫄.储望华五首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周梓悦.储望华钢琴作品《茉莉花》的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D].湖北师范大学,2018.

[7]林晓华.储望华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幻想曲》的演奏分析[J].艺术教育,2018(01):78-79.

[8]郭艳芳.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茉莉花》音乐特征[J].当代音乐,2017(2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