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由踝关节反复扭伤导致的,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患者会出现踝周痛,对下肢的控制力降低。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较西医康复疗法更科学、更有效,对改善足部和足部的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以及记录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的实际临床疗效,本院对接受康复治疗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92例病人进行记录和观察。现确切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考组46例病人的实际平均年龄(38.95±1.17)岁,最大58岁,最小18岁。研究组46例病人平均年龄(39.05±2.76)岁,最大59岁,最小19岁。参考组与研究组92例病人实际数据和实际信息无任何统计学价值,P>0.05。
纳入标准:(1)非外科,微创和其它有创伤的疗法;(2)由患者的家人签署的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1)踝关节急性扭伤期,(2)患侧下肢骨折,(3)患侧以往骨折未恢复彻底,(4)患有严重的心血管、内分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5)没有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处理和跟踪。
1.2方法
参考组:实行西药康复方案。康复方案如下:(1)超短波治疗:本设备采用广东汕头医学仪器厂研制的DL-C-B-II型超短波治疗仪,其输出功率保持在200 W,频率保持在40.6 MHz,脚部内外相对式电极,每25分钟采用中温加热疗法。一天一次,一次半小时。同时,协助患者采取平躺姿势,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向后弯曲、踝关节向后伸展,一次3分钟,一次5分钟。持续四个星期:一条腿平卧,开合30秒,轮流作一次;(持续2个星期后,下肢单腿软枕起立,重复做两个星期。)
研究组:实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康复方案如下:针灸的方法:主穴:丘陵、解溪、申脉、昆仑、照海山等。同时,针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以疏通气血为基本原理;并配合以温血化瘀,以“通则不痛”;要注意饮食和情绪的调节。与阿是穴法配合,以主穴位为引,留置15分钟;针灸阿是穴,在取气后用温热的方法进行针灸,每次2次,4个星期。
1.3判定与观察指标
AOFAS实际得分越低,后足以及踝关节功能越严重。如果病人临床相关症状彻底消失,关节屈伸相关功能良好,踝关节活动彻底恢复,判定显效;如果病人临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屈伸相关功能良好,踝关节活动受限制,判定有效;如果病人临床相关症状反复发作,关节屈伸与踝关节活动困难,判定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与归纳对所有的搜索数据实施全面收集,以(x̄±s)和t检验代表测量结果。用[n(%)]和x2代表计数数据,以平均p<0.05为主要统计判断依据指标,具有现代统计学的重要研究意义。
2结果
2.1距骨实际倾斜角、AOFAS实际得分
研究组46例病人AOFAS实际得分比参考组46例病人高一些,而距骨实际倾斜角低一些。P<0.05,参考组与研究组92例病人相关指标有明显的差别,具体信息参考表格1内容。
表1 距骨实际倾斜角、AOFAS实际得分(n,%)
2.2临床实际疗效
参考组46例病人临床实际疗效76.19%达39例。研究组46例病人临床实际疗效95.65%达44例。可以看出,研究组46例病人临床实际疗效,比参考组46例病人高一些。P<0.05,参考组与研究组92例病人相关指标有明显的差别。
踝关节的运动过度引起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外侧副韧带不稳定,踝关节面损伤。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往往被忽略,从而导致病情进展缓慢,严重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水平。目前,在西方国家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该种疾病属于“伤筋”,由于踝关节在急性创伤后没有得到充分的康复,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踝关节附近的组织出现了黏性,疤痕变窄,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参考文献:
[1]唐文江,蒋垂刚,陈丽容.针灸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期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8( 4) : 314 - 318.
[2]罗永忠,吴波,赵新刚,等.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 20) : 1314 - 1317.
[3]雷欣,高旭亚,朱玲.军事训练中踝关节低能量损伤治疗方法的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 ( 6 ) : 930 -93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