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理论知识
(一)自觉研究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成果
教师要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库是充盈的。因为生命教育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的一生,且比较深奥,所以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自觉去研究有关生命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最好能阅读专门的生命教育著作。教师了解到更多的生命知识,才会产生更多的“活水”,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有新的想法和灵感,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探寻生命的真谛,更好地解答“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有哪些特点?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人应该如何增强生命的韧性,让生命充满色彩?”等问题。此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独一无二的生命长河中,每个人又该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话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并得出自己的个性化答案。而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实践与思考,自己首先要对此有独特的认知。因此,教师阅读完一些理论研究后要进行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培训活动
教师本身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及生命价值观会对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生命观念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有些教师的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的,尤其是缺乏死亡教育的经验,因此,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留意一些相关的培训,如果学校有安排,要积极地参与,珍惜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培训的机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充实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后,还需要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法,避免传统的、空洞的说教方法,让生命教育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妙用体验式教学法
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抛开传统的理论说教,开展体验式教学,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让生命观尚未成型的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对生命的认知,构建自己的生命观。
(二)活用项目式教学法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法。首先,课前精心设计不同的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各自的学习项目,接着一起研讨学习;学习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各自的生命教育项目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心得等;最后教师进行客观的点评和总结。
(三)巧用情感式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情感式教学方法,可以用真情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内、课外两种渠道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拓宽关于生命知识的视野,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学会守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定期举行守护生命的演习活动
救生演练活动是中学生生命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课本知识有限,且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实际的逃生技能,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进行救生演练。比如模拟出自然灾害现场,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求生技能,学会守护生命。
在演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从安全出口有序迅速撤离到安全场所,告诉学生不能慌乱,要学会听指挥,同时学会与同学互帮互助。此外,教师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教授学生专业的逃生动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救自护的方法。学生在逃生演练活动中,不仅能体会到在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还能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二)带领学生去养老院陪伴和照顾老人
学生年纪小,对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去到养老院陪伴和照顾老人,从而获得更深的生命感悟。教师首先可以请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介绍院里老人的基本情况,比如老人的生活自理情况、老人的兴趣爱好、老人的性格特征等,让学生能对老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陪伴老人,听老人讲故事,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有时尽”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死亡,而不是惧怕死亡,我们要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去担当属于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带领学生参观救助站
除了人的生命,其他动物的生命同样需要我们尊重。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流浪动物救助站。教师可以请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介绍救助站的工作理念、个人的工作心得等,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流浪动物的具体情况,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发现与救助的,它们一开始的身体情况如何等。学生在参观与聆听介绍的过程中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对救助站的动物产生怜惜之情,进而生发对生命的思考。这时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不仅要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尊重其他动物的生命,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才会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进行多元教学评价
要想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升华学生的生命观,教师还应该优化生命教育的评价模式,在多元化的评价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运用生命教育的知识。
(一)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评价方式
要想考查学生对于生命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就要为学生适当布置一些作业,从作业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教师不要只布置简单的问答式作业,而是应该多布置一些情境分析题,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去分析。比如,教师可以模拟老人摔倒在路上,让学生临场做出反应,从而了解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
(二)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教师除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评价,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生家人等作为评价主体来进行评价,从而让评价更客观。比如,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家观察学生对待生命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家长的反馈与家长一起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者和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然后再和学生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对生命形成正确、深刻的观念。总之,教师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助于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
结语
生命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密切相关,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生命教育任务,任重道远。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教育知识,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断完善、创新自己的生命教育课堂,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守护生命。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金也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教育观及实践[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2):14-16.
[2] 薛立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J].品位经典,2020(09):75-76.
[3] 王爱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目标的达成[J].科教导刊,2021(2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