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策略 ——以《音乐小屋》一课为例

王欣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裕丰园小学,陕西铜川,727031

摘要: 随着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加快推广,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案例经验。如何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并丰富推广应用策略,成为当前音乐教学领域的新课题。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针对如何强化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上的新体系教学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音乐教育;小学;案例;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与内容

2011年,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全面强化对国内幼儿园、中小学、各类高校音乐教育教师的技能培训,从而正式将该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新体系将“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理念,立足于中国国情特点,融合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等三大国际音乐教育的理念,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明显的革新和进步。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也融入了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方面,音乐教育新体系主要分了音乐律动、歌唱训练、器乐学习、音乐欣赏和即兴表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音乐律动,强调身体的运动与音乐的节奏相互融合,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比单纯听觉更强的律动感受。因此,音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和动作创造能力等,具备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歌唱训练,强调学生在体验和模仿的基础上,从基础性歌唱开始,通过逐步的训练并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感受到体验性和表达性歌唱等歌唱特点.

器乐学习,强调学生借助乐器,演奏音乐并通过音乐表达出相对应的情绪,营造音乐意境。同时,学生还应当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掌握演奏乐器的方法与技巧,并且在此过程之中提高音乐审美的意识。

音乐欣赏,强调学生应当从表面的听觉感官欣赏层面,提升到更加深入的艺术理解。通过不断的音乐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共鸣,树立对音乐的正确审美。

即兴表达,强调学生通过上述的学习与成长,能够具备简单的音乐创作能力。其中,主要是具备即兴的音乐表达意识,包括基于即兴感受的演唱、乐器演奏和身体律动等。

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实践案例

2019年7月,本人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新体系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形成了一些音乐教育新体系在低年级音乐教育中的思路想法。2020年6月,本人又参加了铜川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新体系”分享交流培训会,并以小学二年级《音乐小屋》一课为基础,结合培训中的感想体会,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组织了一堂示范课。在课堂之后,总结并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一)课前准备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音准和节奏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音乐的强弱关系,并从歌唱中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情。

本课程的主题是学唱歌曲《音乐小屋》,培养学生运用声音表达欢乐情绪的意识,并使其可以主动体验、想象和创造音乐形象,增进音乐理解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音准练习和情感演唱,逐步培养起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首先,课前准备活动,由学生跟着教师的音乐鼓点进行律动,在横排中找强弱,进行一定的节奏练习,帮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轻盈与跳跃的声音,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力度的音乐节奏。

其次,导入新课。教师不断提示清脆、轻盈、跳跃等词汇,并播放相对应的音乐,帮助学生想象和创造音乐小屋的意境。

第三,开始学唱歌曲,先让学生安静聆听歌曲范唱,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跟着歌曲的强弱节奏拍手。当学生熟悉之后,再听音乐范唱,用强弱对比的形式演唱歌曲的前两句,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力度强弱对歌曲的变化,以及听到不同力度后的思想情绪变化。

第四,进入即兴创编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律动,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用身体体验律动。在创编律动基础上,再创编歌曲,通过师生配合、生生配合的形式,逐步加入弹舌部分。之后,再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一边唱一边感受音乐节奏的律动,营造出欢快的氛围。

最后,是课堂小结。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排成一列,走出音乐教室,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梳理新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三)课后评价

学生掌握了轻盈和跳跃的声音用于表达欢乐情绪的知识,在整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采取新体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聆听感受的过程中培养起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配合音乐的身体律动,使学生可以体验更多的音乐情感和经验,拓宽音乐体验的渠道。

三、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低年级的运用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的总结,当前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举措,才能更好地适用于小学领域的教学状况。

(一)注意课堂角色转变

在新体系下,学生更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而教师则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选择适合而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对此,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整。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对音乐也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加以调整,并尽可能地兼顾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确保其能够理解并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二是要优化引导方式,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发问式引导,同时要增加更多的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包括感官和情感体验,获得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性经验。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强调感性经验的积累,并从感性经验中得到快乐。

(二)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在新体系下,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向以“体验”为中心的模式转换,教师要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以升级,为学生的音乐体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对此,可以适当拓展体验的渠道。一是强化律动的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对音乐的律动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教师可以配合音乐演奏,鼓励学生通过律动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二是推动音乐的想象。在固定时间段的音乐课程上,学生在感官上的音乐体验是有限的。但是教师通过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内心中想象出音乐的形象,。三是促进情感的表达。音乐课应当营造相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触。无论是在表情上,还是在肢体上,都应当予以鼓励。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新体系下,教师不再是单向的授课者,而更多的是引导者、管理者和启发者。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引领和管控能力。

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能力。对基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当进一步挖掘课程的资源内涵,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对课堂的调控管理能力。新体系下的音乐课堂显得更加“开放式”,不可避免地对课堂秩序形成压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纪律意识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课堂的把控,使学生自由而“规矩”地完成音乐学习。三是对理论的学习领会能力。新体系目前仍然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领会理论的价值追求和深刻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结

本文结合《音乐小屋》一课的课堂实践,总结了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上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体系下的音乐教学应当注意课堂角色转变、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原则,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1]魏黎.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低年段的教学实践[J].教师.2020(1):98-99

[2]南琳.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J].新课程.2019(6):20

[3]赵斌贝.关于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实施研究[J].新课程.20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