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卒中占比也随之增加,我国每年的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由脑卒中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尤其是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能力[1]。根据损伤程度、损伤部位和性质以及病灶大小等的不同,功能障碍的程度也不同 ,出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但都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加大患者及其家庭负担。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利手29例,非利手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利手28例,非利手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会批准,且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如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ADL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方法主要有:bobath技术、brunnst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等,每日治疗师指导训练时间30min,每周6天,持续12周。
2.2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治疗,在实施两种疗法的训练前,按时间错开训练,先进行镜像疗法的训练,再然后实行强制性运动会疗法,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患者的接受能力,不宜过度疲劳以及训练间隙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免影响下一个疗法的治疗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在治疗开始之前,给予患者讲解镜像疗法的治疗作用、注意事项和机制原理等。治疗的环境需要采光明亮宽敞、安静、舒适的,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以便镜像疗法顺利进行。嘱咐患者坐于治疗桌前,治疗师时刻观察患者坐姿是否并给予矫正,若患者出现紧张的情绪时,需要消除紧张的情绪。患者双上肢置于桌面上并在其前面正中央放置一面镜子,镜面朝向上肢健侧,确保患者能通过镜面能够清晰观察到健侧上肢,患侧上肢置于镜子背面。在进行运动治疗之前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进行患侧手的感觉刺激,以促进患侧手的感知觉。第二,指导患者健侧上肢进行运动,如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的抓握、拾取杯子、写字等。第三,叮嘱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健侧上肢的观察上,将患侧上肢想象成健康的无障碍肢体,并且努力将患侧上肢同健侧上肢做相同都运动。尽可能发挥患侧上肢的主动活动。并根据患者做训练所取得的效果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计划调整,确保每个患者取得相对应的针对性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min,每周6天,持续12周。
治疗时,第一,需指导患者的健侧上肢穿戴限制性的手套或器具,使健侧上肢活动得到限制难以完成活动运动,强制性运动训练包括:上肢协调性、前臂旋前旋后、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掌屈背伸、手的抓握等。第二,佩戴时间是除了患者其他的训练时间(运动治疗、言语治疗等)、睡觉、洗澡、如厕等,其余时间应佩戴。第三,确定患者健侧上肢得到限制后,指导患者使用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训练,如拿勺子吃饭、抓握空杯子(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是否抓握带有装水的杯子或瓶子,若患者上肢的功能有3级肌力及以上,可考虑患者做训练的水杯或瓶子盛有不同重量,如250g、500g、750g依次往上加)、练习写字或画画、下棋等,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多给予患者鼓励,需树立其积极心态。注意事项:强制性运动疗法是一种重复密集、低强度、长时间的训练方式以及重视协调性的训练,培养患者有意识的使用患侧上肢进行主动运动的训练;在治疗时需患者积极配合以及需要积极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佩戴时间过长有可能使患者出现烦躁无聊的情绪甚至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因此,需要时刻给予患者情绪疏导和安抚其情绪、时刻做好沟通的准备;训练配戴器具需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每日治疗师指导训练时间为30min,每日患者自身佩戴限制性手套或器具的时间不小于清醒时间的80%,每周6天,持续12周。
3 观察指标
3.1 Fugl-Meyel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3.2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
3.3 上肢功能实验(UEFT)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之后与治疗之前的对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两组治疗的第6、12周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UEFT评分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UEFT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6、12周后的UEFT评分均明显升高,并且观察组的UEF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第6、12周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
5 结论
镜像疗法与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使用对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的治疗效果有积极的意义,脑卒中造成的后遗症使患者在不同程度上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质量的下降[2-3]。两种疗法在偏瘫患者的患肢功能、运动活动、肌力等的修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都具有意义。
镜像疗法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以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方式,如果在治疗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时,单单只用到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比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会有所下降。本文研究所得的结果也表明了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于患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有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丁力,贾杰.“镜像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5):509-512.
[2]陈波,孟兆祥,施加加,等.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皮质运动区µ波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8):588-591.
[3]刘建华,张辉,张秋英,等.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9,18(1):31-33.
作者简介:
王艺康(2004.8.31-),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本科
申云海(2000.12.18-),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本科,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临床研究
吴鉴峰(2002.10.31-),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本科,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临床研究
刘雪(1992.10-),指导教师,女,汉族,山东省新泰市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康复治疗学教育研究和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