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王新亚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召陵实验高级中学,462300

摘要: 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严重,处理不当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疏导不良情绪树立健全人格,确保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教师、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情况。本文将就高中生在现阶段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方式,解决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DOI:10.12721/ccn.2023.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新时代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需要引起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各个层面的重视。高中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逐渐从幼稚转向成熟,身体和心理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学生性格也会变得敏感脆弱,加之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都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家长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携手建立家校共育的心理教育模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初中,知识的覆盖面广、难度加深,课程进度较快,各种考试增多,这些变化造成了很多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另外,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对成绩的比较非常在意,教师和家长对成绩的关注较之初中明显提高,也同样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因为环境影响导致成绩下滑的学生,会不断的自我施压,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考试期间情绪高度紧张、神经衰弱、记忆困难、精神不集中等情况,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二)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学习强度大,想要真正消化掉大体量的知识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少和其他人打交道,家长更是不想轻易打扰学生学习,因此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关注,也无法倾诉内心的声音,从而产生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关系相对陌生,加之学习任务加重,学生、教师之间缺乏深度沟通与了解,容易产生隔阂,学生感知不到教师的关注与关心,会心底生出一种压抑感,出现心理问题。其次,同学之间过度竞争,家长不恰当的引导和说教,同样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 特殊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处于青春懵懂时期,思想逐渐由稚嫩向成熟过渡,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接触外界事物途径增多,独立思想逐步形成,希望成为成熟独立的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使得这个阶段的学生发生情绪性格转变,比如遇到刺激会出新喜怒无常,情绪难以控制;遇到困难挫折会一蹶不振,迷失自我;当自己的想法或某些做法遭到家长和教师反对时,心理冲突加剧,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成绩急剧下滑。

二、家校共育是解决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教育时代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目的,解决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因此,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一宗重要的教育趋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家校共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分析学生现状,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理念,弥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素养不足情况,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和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教师主动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

家庭是学生情感归属的港湾,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家长的亲密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得到教师专业的指导。教师丰富教育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能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根源,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重拾信心轻装前行。因此,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教师应该跟为主动的建立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使家校共育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联系家长进行家访,成功的家访能够顺利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连接起来,在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传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在校表现,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作为教师教育过程中最有力的盟友,需要主动走进学校,切身了解学校教育模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从不同的角观察学生,认识学生,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倾听不同的声音,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亲子关系。

例如,积极参与心理问题主题班会,主动分享教育心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巧。不同专业领域家长,可以主动发挥自己特长,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助教师制定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帮助。

(三)教师与家长共同构建学生健康心理防线

学校和家庭时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场所,教师与家长要有足够的信任,家长如果遇到学生叛逆期,亲子沟通出现困难,应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避免出现更大的亲子冲突。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心理异常,也要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寻根溯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建立共同目标,给学生建立起一道牢固的心理防御屏障,能够在受到心理伤害时自我治愈,让自己的心理变得强大。

例如,班级力有学生沉迷网络,家长劝导收效甚微,学生父亲气急败坏对其大打出手,学生离家出走。学生母亲打电话向班级教师求助,教师了解情况有效安抚,圆满解决问题,学生也慢慢戒掉了网瘾。

总结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对学生心理教育高度重视,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通过家校共育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教育服务,让学生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戚国军."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2022-07-01].

[2]申振宇,赵晓娟.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5).

[3]邱洁,杨龙.守望未来助力成长--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生涯教育实施与思考[J].现代教学,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