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现在一种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以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特点。据科学统计,截至目前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脑卒中患病人数高达1242万,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患病后仍存活的人群中约有70%的患者遗留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的损伤[1]。故此次研究以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针刺治疗对于上肢功能的恢复影响研究为题,展开实验研究。
1.一般资料
筛选出40例符合实验条件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均在患者生命体征控制平稳后开始治疗。这两组患者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疾病的类型等所出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治疗:
(1)予药物调节血压、血糖、血脂等在合理范围;
(2)对患者及家属予健康生活方式宣教;
(3)运动疗法:依据患者体病情适当调整,每天1次,每周5次,包括以下运动。①通过手法活动肩胛骨,抑制肩胛骨内收、后伸和向下旋转的各个肌肉的肌张力。②以诱发患者肩关节自主运动的出现、预防废用综合征为目的,采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选择上肢D2F模式,即进行肩胛骨的上提、内收、外旋活动;肩关节进行屈曲、外展、外旋运动;前臂旋后、腕关节桡伸、手指伸展。
(4)作业疗法:指导患者在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正确使用上肢,配合患肢斜面磨砂板训练、滚筒作业,增强患肢协调与控制能力。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
脑卒中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取穴常选择内关、合谷、外关、手三里等穴位。不同时期的治疗选取部位也会有不同,脑卒中在临床上可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期:主穴选取内关、三阴交、人中穴,上肢选取合谷、尺泽、外关穴等;②恢复期:主穴选取同急性期,上肢选取极泉、少海、曲池等;③后遗症期:主穴选取内关与人中穴,上肢选取合谷、手三里、曲池、极泉穴等[2]。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刺患侧肢体,用提插捻转法,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与常规康复治疗相同,毫针规格:0.3mm×(40-50)mm,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
3.评价指标
3.1Barthel指数
治疗前后对患者患侧上肢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分数评估,分数越低,自理能力越差。100分为满分;60分以下可基本完成;41-59分需要帮助才可完成;21-40分,为需要很大的帮助才可以完成;20分以下的患者则是完全需要帮助。
3.2简化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定
治疗前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共50项,满分100分,分值越低,运动功能越差。
3.3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P<0.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明显。
4.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与实验组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以及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治疗前,常规组与实验组FMA量表评分对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与实验组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以及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P<0.05)。
两组FMA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对比(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5.结论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是有效的,但是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针刺疗法的疗效更加明显,且可以更加快速地促进患者的恢复。在我们所研究的病例中所有患者都为神经康复,即为神经功能的重塑,神经功能重塑指神经功能受到损害甚至是丧失后,通过神经的再生、功能的重组或者其他一些代偿机制等方法,恢复为原有的神经控制的正常状态下的现象,脑卒中或者脑外伤后,通过反复特定动作训练及针刺治疗对神经再生和突触间的联系重建的疗效;认知和行为训练对神经功能重塑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针刺疗法对于神经康复是有极大意义的,可以尽快有效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
[参考文献]
[1]费菲.脑卒中急救时间窗缩至55分钟:2018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J].中国医药科学,2018,8(9):5-8.
[2]高山,高崇.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4):118-119.
作者简介:
王衍翔(2003.02),男,汉族,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