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和合翻译论视角下的中国蒙学经典《三字经》英译研究

王灵芝

长沙理工大学,410076

摘要: 传统蒙学经典中,《三字经》最具代表性,其蕴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教育、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合翻译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和谐统一,注重语言、文化和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和合翻译论的视角对《三字经》的译本进行评析,为今后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 蒙学;《三字经》;中华文化;和合翻译论
DOI:10.12721/ccn.2024.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三字经》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通过简练易懂的三字句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道德伦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读者。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它涵盖了识字、历史、道德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孩子们在启蒙阶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和合翻译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和谐与融合,通过这一视角对《三字经》译本进行评析,可以为蒙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和合翻译论

1990 年,张立文提出了“和合论”的思想。“和合”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中多元素、多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变异过程中各种要素、元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合[1]。和合翻译思想源自郑海凌先生1999年提出来的“和谐说”。“和谐说”作为文本内的翻译标准,其目标状态是“平衡与协调”[2],,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挖掘原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通过创造性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和谐统一。

3.《三字经》译本评析

从和合翻译论的视角出发,本文对比赵彦春和翟理斯的《三字经》译本的节选部分,从语言,文化和审美三个层面展开。

3.1语言层面的和合

《三字经》语言简练明快,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特点,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示例1: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赵译: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

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

翟译: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赵彦春的译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传神。“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虽然表述简短,但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的翻译可能存在一些表达上的模糊性,这一表述可能让读者对“习相远”的具体含义产生困惑。翟的译文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直接明了,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Men at their birth,are naturally good.”这种表述清晰易懂,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后一句通过对比句式,有效地表达了原文中“相近”与“相远”的对比关系。然而,这种翻译方式相对较为平实,可能未能充分展现原文的诗意和哲理。两个版本的翻译都有其独特之处,赵彦春的版本则更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和简洁,而翟的版本更加忠实于原文。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体现了和合翻译理论中强调的多元共生和和谐相融的理念。 

3.2文化层面的和合

《三字经》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德规范、历史故事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传达这些文化元素,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示例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赵译:Then Mencius'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

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 cloth.

翟译:Of old, 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t,

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赵译“Then Mencius' mother”这种表述直接而简洁,但在英语中稍显生硬。“Chose her neighbor”这里直译为“选择邻居”,没有很好地传达出原文中孟母为了教育儿子而精心选择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sloth”一词用于描述孟子的懒惰,但是没有把“不学”表达清楚。直接翻译了“断机杼”,但“cloth”一词没有体现出机杼上正在织的布这一特定意象,也未能传达出孟母通过此举教育儿子的深刻意义。翟译的开头更贴近英文的古典表达,也更能体现原文的古老背景。“Chose a neighborhood”虽然也是直译,但比赵译的更具体,也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And when... loom”这一句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生动地展现了孟母教育儿子的场景,更易于被英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从文化层面来看,翟在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方面更为出色,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标准。赵译虽然也尝试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在某些地方显得较为生硬和直接,没有把原文中的历史典故这一文化因素处理好,未能很好地体现和合翻译的理念。

3.3审美层面的和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审美特点,如韵律、节奏、形象等。整和创新,使译文在保持原文审美特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示例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赵译:What's a father?A good teacher.

What's a teacher?A strict preacher.

翟译:To feed without teaching,

Is the father’s fault.

To teach without severity,

Is the teacher’s laziness.

赵的译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通过对比父亲和教师的角色来突出他们的责任。赵译本创造性地使用了“三词格偶韵体”,即用三个英语单词对应三个汉字,这一方法不仅保留了国学经典的形式之美,还使得译文在朗读时韵律整齐、节奏分明,具有音乐之美。这种独特的翻译形式使得译本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艺术特色,还原了品读原作时审美的感受。翟的译文为了贴近原文的韵味,也采用了对仗的句式,使译文在审美上更加和谐统一。同时,“养不教,父之过”和“教不严,师之惰”的翻译也更为准确,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又体现了父亲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不同责任。这种翻译方式不仅符合和合翻译的理念,而且在审美上也具有吸引力。这个示例的两个译本都实现了审美层面的合和。

4.结论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和合”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它也注重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如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文. 和合哲学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