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指示代词的研究综述

金雨欣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 学界对少数民族语言指示代词的研究大多是从编写《简志》开始,对指示代词做简单的描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多种视角探究指示代词,如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语言接触等,从对指示代词进行单一描写到逐步开始比较不同语言的指示代词,揭示指示代词的内部语法特点。
关键词: 指示代词;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视角
DOI:10.12721/ccn.2023.15710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对于指示代词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汉语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和汉语相比,少数民族语言中涉及指示代词的研究就明显不足,但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少数民族指示代词的研究逐渐深入,从一开始比较笼统的对代词进行单一描写到后来对代词逐层分类分析。随着学者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指示代词的不断深入挖掘,揭开了指示代词的神秘面纱,指示代词的真实面貌正在慢慢展示出来。从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大家对指示代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少数民族语言中出现的的指示代词进行了简要的描写和举例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一些专家学者深入田野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语言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该系列丛书涉及了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书中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代词作为独立的一类单独编写出来,并且对代词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指示代词就是其中一类,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对指示代词的特点做了简要的描写和概括,这对后续指示代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大家对指示代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来还陆续出版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纲要》丛书,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指示代词在该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写分析,如在《傈僳语语法纲要》中不仅对傈僳语的代词进行分类,书中还将指示代词分成表示方位和表示事物的两大类,在此分类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指示的距离远近可以分为一类,根据处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又有可以单列为新的一类出现。除了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专门的编写丛书外,指示代词的相关研究还散见于部分专著和一些论文中,如《汉藏语概论》彝语支章节里,将指示代词作为代词中的一小类,指出在不同语言中,指示代词可以有远近之分也可以有高低之分,指示代词在纳西语中可分为三级,分别是近指、远指和更远指;在彝语和傈僳语中分为四级:近指、远指、较远指、更远指,不同的是在彝语中用重音表示较远指,傈僳语中用长元音表示更远指,以此来区分傈僳语中的较远指和更远指。除在《简志》、《语法纲要》等书对指示代词做概括描写外,在一些民族语言的参考语法中,也出现了对指示代词的专章介绍。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中把矮寨苗语指示代词作为代词的一个子类,分为两类,分别是单纯指示代词和复合指示代词,单纯指示代词包括nəŋ44“这”、ei53和a44“那”,由三个单纯指示代词和其他语素组合成复合指示代词,进而常用的复合指示代词又细分出指代方位、时间、数量、形状、程度五组。李春风的《邦朵拉祜语参考语法》一文中,把指示代词的功能概括为指示和替代,指示代词的类别是根据指代内容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指代人、物或事物数量使用相同的指示代词;指代事物方位的归为方位指示代词,根据所指人或物与说话人、听话人的距离,分为近指、远指两类,远指代词又依据水平位置的高低分为平指、高指和低指三类;像“这时”、“那时”、“那会儿”等指示时间的代词称为时间指示代词;“这样”、“那样”等指示性状程度的代词归为一类,在文章中不仅描写了指示代词的类别,还举例说明了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如单纯方位指示代词只有tɕhi33“这”、u35/o53“那”两个,不可以单独使用,需要和其他方位词连用。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的第五章第三节中论述了黎语志强话的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之分,黎语指示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分,复数的表达需要借助数量词和表不定量义的词。指示代词根据指称事物的不同可分为人称指示、事物指示、时间指示、处所指示、数量指示、程度指示和方式指示。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文章中提到指示代词具有指示和代替作用。可以指代名词(一般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谓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其所指包括人、物、处所、时间、动作、性状、方式、数量、程度等。遮放载瓦语的指示代词有“位”范畴和“数”范畴的区分。在参考语法中描写的指示代词比《简志》中要更为详细,文章在参考《简志》、《语法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描写某一个具体的地方指示代词。

二、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具体描写

随着一些专家、学者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不断深入挖掘,对于一些语法现象的描写不再像之前浮于表面,而是具体有针对性的深入探究,对于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展开细致的描写,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单一语言的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的基本功能是指示和替代,除此以外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指示代词还有其自身独有的语法功能,如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文章中描写了望谟县布依语的指示代词中的近指ne31和远指te24,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弱化,通过阅读布依语的文章,可以看到当指同一个人、同一事物的时候,ne31和te24可以交替使用,在表示回指的时候ne31和te24没有区别,说明望谟县布依语的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在发生变化,指示功能已经不再是其基础功能。袁伊玲、刘文祥的《黔东方言苗语的指示代词使用特点简析》一文中,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举例分析了黔东方言区苗语中指示代词有近指、较近指、远指、更远指和忆指的五分类型,其次分析苗语黔东方言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以上五分类型的指示代词既有指别的作用,同时也有称代的作用。雷艳萍的《浙江武义畲话的更远指代词“尔”》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武义畲话的更远指代词“尔”进行系统详尽的描写,首先“尔”表示更远指,并且指代义十分明确,其次“尔”的不同声调表示不同的句法功能,最后简要指出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尔”有不同的读音。付芩《壮语谓倮话指示代词研究》第一章提到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靠近高山河谷的少数民族语言里的指示代词尤其丰富,根据所指对象、说话人的位置方向以及地势的高低,指示代词会有横直、上下之分。

(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指示代词

姜莉芳《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的一个章节中专门描写居都仡佬语的指示代词和亲属语言的指示词,通过列举拉基语、壮语、布依语、傣语、毛南语等语言的“这”“那”的表现形式可以明显看出,“这”在佬语内部是一个同源词,甚至和大部分汉藏语系语言也同源。姚小云、胡素华《类型学框架下的侗语北部方言指示词研究》一文在类型学的视野下,赞同侗语近指示代词ʔai6在近指示限定词nai6和处所附缀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而来,中指限定词ȵa2是第二人称代词ȵa2功能扩展的结果。张洁《彝缅语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特点》文章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比较14种彝缅语的指示代词, 认为彝缅语指示代词在类型学上有共同特点。如从指示代词的分类来看可分为三分型,二分型和多分型;大部分彝缅语指示代词在表示复数形式的结构上、远指或更远指的语法形式上具有共通性。任可心《中国境内阿尔泰语系语言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特点》一文,通过调查阿尔泰语系中21种语言的指示代词,认为阿尔泰语系各语言指示代词的类型,表示复数形式的方法以及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上都有类型学的特点。

(三)指示代词的比较研究

语言比较可以分为亲属语言内部的比较和与非亲属语言之间的外部比较。指示代词通过语言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新发现。廖洪丽在《布依语代词研究》的第二章中将布依语的望谟、羊场和普定三种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和远指指示代词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同形,在指示代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布依语已经出现了指示代词可以完整指代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形式,远指指示代词代名词已经成功向第三人称代词演变。陈孝玲《侗台语核心词研究》文章中,将代词“这”和“那”单独研究,发现指示代词“这”四个语支都同源,内部一致性很强,都是由共同生母发展而来,侗台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那”,在台语支内部虽然各自都有发展变化但仍能看出明显同源,且与印尼语、汉语、藏缅语都有渊源关系,而侗水语支内则显得参差不齐。杨通银、潘萍在《侗语代词界定和分类调整研究》中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个分类角度分别描写侗语代词的语音形式、语义特征、语法特点, 并将其和侗台语其他语言的相应词类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侗语代词的功能作用。田铁《侗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功能特点》描写了侗语的指示代词,并且和汉语进行比较,发现侗语指示代词分类比较细致,分为近指、中指、远指,而在汉语中,却只分为近指、远指;侗语的指示代词虽然能做主语,但其语序与汉语不同,一般后置,放在被修饰词后;而汉语的指示代词则放在修饰词前。杨遗旗《黎语指示代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黎语不同方言土语的近指代词“这”,发现与壮侗语族台语支、侗水语支, 甚至与苗瑶语族苗语支和瑶语支的近指代词, 有着整齐的对应关系, 并且读音十分相似。

季永兴在《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形式比较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壮语和汉语的代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结构的比较分析,说明结构的主要差别在于代词位五的不同,壮语时间词有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壮语在代词位置上同时出现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或在这一类结构中插入其他成分,各个成分在结构关系的紧密程度上,跟汉语是不一致的。壮语量词系统跟汉语量词系统有很大的不同,在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上却有一致性。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中,也涉及到非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比较,如黄洪华《壮泰语指示代词“这”、“那”比较研究》一文从语音形式上进行比较,分析出壮、泰语指示代词“这”“那”在语法功能上具有指示作用,都可以出现在修饰其他词语的位置,得出壮、泰语的基本指示代词“这”“那”有同源关系的结论。倪宏鸣《维吾尔语和阿美语语言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提到,维吾尔语和阿美语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语序,指示代词总是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之前。阿美语指示代词除指示的功能外还可以表示修饰名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指示代词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促使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中发生语言接触,语法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发生演变,产生借用现象。如斯钦朝克图在《阿尔泰语系语言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及其渊源研究(上)(下)——兼论与汉藏语的接触》一文中,阿尔泰语系在和汉藏语系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的部分代词源于汉语,如蒙古语中的反身代词有的借自汉语中的“个家”,并且在各自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相似性。又如高韬的《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南部羌语比较研究》博士论文中指出,羌族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汉语语序上的影响,指示代词和名词组合发生语序变化,在此过程中,造成了桃坪、麻窝远指代词的脱落,龙溪两河口代词的语音弱化的结果。少数民族语言在指示代词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对于单一语言的指示代词研究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还需要我们后续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民族出版社,2009

[2]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傈僳语法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 马学良,汉藏语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余金枝,矮寨苗语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5] 李春风,邦朵拉祜语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6]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8] 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1994(2)

[9] 袁伊玲、刘文祥,黔东方言苗语的指示代词使用特点简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

[10]雷艳萍,浙江武义畲话的更远指代词“尔”[J],《方言》,2021

罗聿言,蒙风金,梁秀清.壮语方位词与指示代词结合的制约因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11]付芩,壮语谓倮话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12]石常艳,阿克语代词用法及特点[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

[13]姜莉芳,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14]姚小云,胡素华,类型学框架下的侗语北部方言指示词研究[J],语言科学,2022

[15]张洁,彝缅语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特点,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90-92

[16]任可欣,中国境内阿尔泰语系语言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特点[J],今古文创,2021

[17]廖洪丽,布依语代词研究[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20

[18]陈孝玲,侗台语核心词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9

[19]杨通银、潘萍,侗语代词界定和分类调整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6-47

[20] 田铁,侗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功能特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 (7)

[21]杨遗旗,黎语指示代词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

[22]季永兴,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形式比较分析[]],民族语文

[23]黄洪华,壮泰语指示代词“这”“那”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4]倪宏鸣,维吾尔语和阿美语语言特征对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斯钦朝克图,阿尔泰语系语言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及其渊源研究(上)--兼论与汉藏语的接触 [J],满语研究,2021(01):45-56

[26]高韬,《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南部羌语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作者简介:金雨欣(1997-)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校: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