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在精神性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通常表现出易激惹或情绪突然高涨等临床征象,且伴随病情的进展以及情绪变化,患者长期处于精神亢奋状态,对外在言语较为敏感,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容易对自身或周边人群产生威胁,出现偏激行为,造成人员伤害。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轻症患者能够较好的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但部分病情较重患者由于自身处于严重的负性情绪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难以在短期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个性化护理通过对患者制定有针对的护理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纠正患者认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影响,改变其行为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的目的。鉴于此,本文对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精神科收治的36例躁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6,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9.42±6.49)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病程(1.62±0.45)年;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0:8,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08±6.19)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1.58±0.39)年。纳入标准:(1)符合狂躁症相关诊断标准确诊者;(2)患者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3)无器质性精神障碍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入院后除接受药物治疗外,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主要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护理、行为指导等。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入院指导。患者在住院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可能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详细的环境介绍,并介绍其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等日常接触人员,使得患者能够尽快接受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其戒备心理。同时温柔的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联合主治医师为其制定详尽的个性化护理方案。(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狂躁症护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耐性且温柔,根据患者的性格和内心需求选择重点沟通内容,在患者发病时要以亲切和蔼的语气安抚患者帮助其控制情绪。(3)环境护理。狂躁症患者对生活环境有较高需求,患者更细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因此除非必要情况下,应指导患者家属减少探望时间,同时者社交时不能一味讲述。对于兴奋性较高的患者,可以指导其进行下棋、写作、肢体锻炼、清洁等活动,消耗患者精力,增加其睡眠时间。(4)生活护理。狂躁症患者可能因兴奋而“废寝忘食”,或在过度饥饿的状态下暴饮暴食,难以保持饮食卫生习惯,因此在发病期间需要重点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通过为患者制定详尽的饮食及时,并督促患者按时进餐。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躁狂评分、精神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躁狂评分及精神评分均无显著差异,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且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躁狂评分、精神评分比较(x̄±s)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整体护理满意度达到94.44%(1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13/18)。
三、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躁狂症的病因,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与遗传以及环境状态改变以和心理因素有关。躁狂症患者早期的临床多伴有头痛、失眠以及情绪高涨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内心欢愉程度增加,活跃度增高,继而处于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加剧状态,患者感到精力旺盛,睡眠减少,好发脾气,病情严重者多具有易怒、攻击行为出现,对患者的自身和周边人身安全带来威胁。目前临床治疗躁狂症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兴奋性增加,做事经常有始无终,独处情况下很难按照医嘱定期服药,降低整体治疗效果,因此,给予躁狂症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护理通过传统护理模式改进而来,相比于传统护理干预,个性化护理更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心理负担,使其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案的研究组患者精神评分较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对照组有明显提升,躁狂评分明显降低,本次研究通过入院指导、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环节患者紧张、抵触等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疾病,并使其了解到临床护理对康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应用个性化护理有助于调节躁狂症患者的情绪,增强其遵医行为,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优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