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生命教育理念防疫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其核心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个人都能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1]。它代表着教育的最本真状态,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通过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生命教育的洗礼,在科学的生命观念下完成核心素养的建立,并建构完善三观,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情感升华,使学生学生终身受益。
(二)生命教育和防疫情课程构建的必要联系
新课改以后,各个学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列为重点。生命观念是生物教学中最基础的素养,也是每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当下,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例如,在学习《病毒》这节内容时,引入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并解新冠病毒,扎实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同并赞扬防疫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内容时,结合当下实施的防疫防控要求,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具体防控要求的实施意义,从而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像这样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扎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增强疫情下的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国家、人民、防疫人员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巨大付出。
二、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防疫请课程的困境
(一)生命教育理念涣散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教师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的生命体系构建、综合素养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本质及生物学科本身的生命教育意义缺乏必要的认知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导致生命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实现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现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成年人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父母角色的缺失就使得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存在缺陷,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参差不齐
现阶段我国初中教育开展的主体是教师群体,主要方式是以学校教学为主,生物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所具有的生命教育观念如何,是否具有积极将生命教育融如日常教学的意识与能力,这都关乎学生生命教育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初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贯串整个教学生涯,补充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2];二、借助疫情大背景下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加强对生命的感悟;三、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教师应拓展范围延伸自身专业以外的知识,从其他优秀学科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丰富自我,强化自身;四、学校应创造相关平台,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
(三)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叛逆,“生命观念”认知水平较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思潮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加上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得轻生和厌世的现象在初中生群体中屡见不鲜。
学生学习生命观念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这就为教师的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缺乏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的激发,也就无法将生命观念高效的渗透给学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而生物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缺乏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致生命观念的培养效果不佳。
三、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防疫请课程的改革创新策略
(一) 优化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师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生命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升。教师应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使学生的生命教育体验得到真正的改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的更生命化、人性化、生活化。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当下疫情的防控措施,贴近学生生活,构建有生命的课堂。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
2、优化教学手段
疫情促使了教学变革,网上教学给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选择。引发人们对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效果等现实问题的思考[3]。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将教学主题与学生熟悉的事相结合。创新的教学手段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将生命教育的渠道拓宽。
3、家庭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极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生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影响。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才能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二)构建多元的评价模式,发挥生命教育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学校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考试机器。然而学习成绩只是考量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进行评价时,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过程、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4]。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利用新型媒介进行教学的方式转变枯燥的课堂氛围,及时更新生命教学相关内容。通过以上方式进一步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对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EB/OL](2019-08-19)[2021-3-28]
[2]万世忠,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探析[J].教学动态,2021,(6):87-88.
[3]陈光春,饶永香,李文军,苟恩建,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应对[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1):128-133.
[4]李曦,徐杰玲,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J].教育探索,2010,(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