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罗仁杰

梅州谷城医院,广东省梅州市,51440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急性期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使用经皮电刺激。通过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步态分析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各项功能评估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期卒中;经皮电刺激;康复训练;下肢功能;疗效评价
DOI:10.12721/ccn.2024.1571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急性期卒中常导致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传统康复训练虽有一定疗效,但恢复过程缓慢。近年来,经皮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干预手段,逐渐应用于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研究中。本文通过探讨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急性期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中急性期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1)首次发生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2)发病时间在14天以内;(3)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4)年龄在40-75岁;(5)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治疗;⑥未接受其他类似的物理治疗方法。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2)既往有脑卒中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3)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4)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5)存在经皮电刺激禁忌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2±8.1)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4-75岁,平均(60.1±7.9)岁;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功能训练等。具体内容为:(1)步态训练:根据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步行训练器或手扶助行器进行训练,逐步增强下肢负重和行走能力;(2)平衡训练:在平衡板或平衡球上进行坐位、站立及动态平衡训练,以改善躯干控制能力;(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模拟日常活动情境,进行上下床、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基本活动能力。康复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共持续4周。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经皮电刺激干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电极片置于患侧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肌腹部,具体位置根据肌肉功能障碍情况调整。参数设置为:频率20Hz,脉宽200μs,刺激强度以患者感受到明显肌肉收缩但无明显疼痛为准。每次刺激30分钟,每周5次,共4周。电刺激过程中,技术人员随时监测患者反应并调整参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2]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药物治疗,包括抗凝、降脂、降压等药物,以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严格记录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情况,确保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流程,最大程度避免其他干预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为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1.3观察指标

本文以多维度指标全面评估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主要观察指标包括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时间(10MWT)和Barthel指数(BI)。FMA-LE用于量化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评分范围为0-34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通过14项功能性活动测试患者静态与动态平衡的能力,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佳;10MWT用于测量患者步态功能,记录患者在平地行走10米所需的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步态功能越接近正常水平;BI则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所有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测评,确保评估过程的标准化和结果的可靠性。并记录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如皮肤刺激或不适反应,评估干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主要分析两组患者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Barthel指数(BI)等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功能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干预4周后,观察组FMA-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显著优势。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的比较(x̄ ± s)

41.png

注:Δ值表示干预后与干预前的评分差值;P值为两组间比较的显著性水平。

2.2两组平衡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线水平一致。干预4周后,观察组在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总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升急性期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

表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评分的比较(x̄ ± s)

42.png

注: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为BBS评分的子项目;Δ总评分表示干预后与干预前的总评分差值;P值为两组间比较的显著性水平。

2.3两组步态功能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步态功能指标(步行速度、步幅和步态周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相当。干预4周后,观察组步行速度、步幅及步态周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卒中患者的步态功能[3]

表3  两组患者步态功能的比较(x̄ ± s)

43.png

注:Δ值表示干预后与干预前的变化;步行速度、步幅和步态周期为关键步态功能指标;P值为两组间比较的显著性水平。

2.4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一致。干预4周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改善急性期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x̄ ± s)

44.png

注:Barthel指数包括多个日常活动项目评分,总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Δ值为干预后与干预前的变化;P值为两组间比较的显著性水平。

3讨论

通过对急性期卒中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的干预,结果表明,该联合疗法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下肢功能的比较中,观察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经皮电刺激可以有效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能力和神经肌肉重塑效果。这与电刺激通过促进神经元再生及肌肉重建,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关。电刺激诱发的肌肉收缩能够增强肌力,进一步促进功能恢复。这一发现与既往研究一致,验证了经皮电刺激作为一种辅助康复技术的有效性[4]

在平衡能力方面,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改善均较为明显。平衡能力的恢复是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平衡能力是患者完成行走和日常活动的基础。经皮电刺激通过增强下肢肌肉协调性和稳定性,促进了本体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的协调,改善了平衡功能。

在步态功能的评估中,观察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及步态周期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电刺激在恢复患者行走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归因于电刺激改善了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神经传导效率,优化了步态模式。经皮电刺激还通过增强神经通路的兴奋性,加速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调整,提高了步态稳定性和行走效率。

在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中,观察组Barthel指数(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I评分的显著提升表明,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与该疗法在促进下肢功能和步态恢复的同时,也增强了患者对日常活动的适应能力有关[5]

因此,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能够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地改善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功能,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与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增强肌力及协调性、优化神经传导路径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强琳.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3,30(10):59-61.

[2]杨林林.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05):983-985.

[3]赵伟,林强勇.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及上肢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8(14):139-141.

[4]谷静,朱黎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运动训练在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23,23(09):1198-1202+1211.

[5]张林芝,余乐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预后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09):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