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王珊珊

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第一中学校,吉林东辽,136619

摘要: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此举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教学提供了新视角。通过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未来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8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可行又关键。数学教师需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结合具体知识点,巧妙引导,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此举不仅丰富了教学维度,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师应备素质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往往使他们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仅面对数学难题的挑战,还需应对由非智力因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教师需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教师应具备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达成既传授知识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目标。这要求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确保他们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相符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我国新课程体系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首要教学任务之一,并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这旨在确保学生在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也能实现心灵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入剖析初中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进一步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内在价值与必要性。因此,数学教师需深刻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视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非附加或辅助性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同步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创设积极学习环境,缓释学生心理负担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往往因其抽象性与逻辑性而使学生感到挑战重重,部分学生因难以克服学习难度,逐渐丧失了对数学探索的热情,甚至将数学课视为心理负担。面对这一现状,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轻松且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在教授《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重难点课程时,教师更应注重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首先,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转而采用更加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建立基于尊重与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在细微之处给予适时的鼓励与引导。课堂上,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难题时,教师应毫不吝啬地给予正面的反馈与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统计调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富含数学智慧的实践活动——“瓶子里的豆子之谜”,以此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了精心的小组划分,确保每个小组都能保持实力均衡,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组划分后,教师明确了每位组员的职责,如数据记录员、实验操作员、观察分析员及汇报展示员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们围绕“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分工合作。他们有的负责设计调查方案,有的负责实际操作,有的则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引入了小组竞赛机制。各小组间不仅要比拼统计调查的速度与准确性,还要比拼团队合作的默契度与创意展现。在竞赛的激励下,学生们更加投入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面对挑战,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更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分工、解决问题,这些宝贵的经验无疑将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耐挫抗压能力

初中数学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复杂的体系构建著称,学习之路往往布满挑战与艰辛。然而,正是这些困难,为学生提供了磨砺意志、锤炼心理素质的宝贵机会。数学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优质素材。以《认识实数》一课为例,教师引领学生追溯数的演变历程——从自然数到整数,再到有理数,直至实数,这一历程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展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更能体会到每一次数的扩充都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挑战,从而激发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积极心态。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深刻锻炼,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结语

新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尤为重要。鉴于其社会经验不足与思想未成熟,易生叛逆情绪。数学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疏导学生思想困惑,显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高畴.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07).

[2]王嘉庆,陆晓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