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

万静雯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不但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模式。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择业观、线上教学模式等进行有效融合,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此来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进行阐释,探究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2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人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我国从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的学分考核体系中,以此来鼓励我国大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降低了参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这些都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影响,需要引起各学校深思。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 助力大学生自我提升

为了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需要承担其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才需求已经从单一型向综合型、专业型人才发展。大学生通过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对择业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认知,并对自主创业所面临的挑战有新的了解,这对我国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大学生自身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1]

1.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综合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时代发展的当下,高等院校要针对社会经发展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以此来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不断发展提供助力。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研究传统集体教室授课形式,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开展多年,但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也仅停留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上。这就导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经常面对课时少、学生参与度低、集体教室授课等问题,上诉问题造成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大多为理论大于实践,学生能学到的也仅仅是浅显的创新创业知识,并不能自身专业的实际或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造成学生毕业后的实践效果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在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业后仍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而在后疫情时代,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当线下教育转为线上教育后,这种“网课+讲授”的形式明显突出了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弊端,其主要表现在:(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观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调整;(2)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这种无法解答的疑惑会对学生后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2.2 教育理念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大学教育的附属课程,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培训或岗前培训,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核心发生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而这种所谓的岗前培训或就业培训就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从业技能培训,显而易将这种情况造成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丧失,并不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够充足,而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和教学资源被进一步侵占,无论是授课时间、实践场地都无法满足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高、精、尖层次的教育内容较少,而大部分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发展的认识不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也不够成熟,校园为学生提供的营造的创新创业环境不足。这些情况都造成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其无法支撑自己在毕业后进行创业,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3.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所以我国各高校要加强自身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要进行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企业交流锻炼等机会,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时间能力;其次,通过外聘具有专业背景或是创业实践能力的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

3.2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高校后疫情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能仅停留在“网课+讲授”的层面上,还需要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学习团队,促进学生的线下线上交流,让学生将不明晰的问题或知识通过互相交流达到解决,教师要及时对授课内容向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调整,达到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同时,除了基本理论授课外,教师还需要根据新时达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学生手搜索一些实际案例,并通过案例模拟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得到良好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结论

综上述所,高校在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修正大学生的择业观,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同时,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开展提供思路,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文,李文.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5):3.

[2] 孟安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2.

作者简介:万静雯(2000-),女,籍贯:四川成都,工作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