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在音乐中渗透德育的建议

李婷

内蒙古乌海市第一中学,016000

摘要: 音乐作为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道德素养的关键途径。但是在当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常忽视音乐课堂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并且在对德育实现路径的选择方面也存在不够精准的现象。面对这一现状,音乐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高中音乐的德育价值,并通过有效的德育路径,不断提升音乐课堂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 音乐立德树人实现路径;高中班主任
DOI:10.12721/ccn.2021.15709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新形势下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德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形式、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乐观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能够在美好的音乐世界中感受到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一、新时代的德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立足于优秀传统教育理论基础上守正创新的结果,是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路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要“落实”,还要“融入”并且“贯穿”。换言之,新时代德育应体现在全方位、全过程,其丰富的内涵为德育的落实、融入与贯彻提供了具体指向。具体而言,所谓“立德”,是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公德、私德这几类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涵盖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所谓“树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音乐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育人方式改革的大环境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笔者看来,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当前普通高中音乐教材中己经为实施德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受高中生学业繁忙等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还无法深入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德”之内涵,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结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实现其德育价值。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践行路径初探

(一)借助音乐故事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爱国教育,通过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能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将“唱”作为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听不够重视。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用耳朵聆听,用心体会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故事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够在音乐鉴赏环节中用心去听,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祖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创作赞美祖国的歌词,在教学的互动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将歌词与灵感进行有效结合,灵活处理主歌和副歌之间的关系,并且追求格式、内容主题与旋律上的协调。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歌曲创作的背景,通过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歌词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充分掌握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最后,教师在教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歌曲旋律和创作风格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的美。

(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德育因素

就现行的高中音乐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最佳载体。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结合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地分析,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借助适宜的方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终促使学生在自主感知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积极情感进行深刻地理解,并受到德育的熏陶。例如,在《阳春白雪》教学中,由于本首音乐作品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春天万物复苏的情境,借助音乐鉴赏让学生具体感知“同头换尾”的结构形式美。在开展音乐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就立足于本章节内容,对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分析,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热爱春天,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在对七个段落的小标题进行联想,逐渐感受到音乐中营造意境的美好,理解阳春白雪的典故,并与作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关注综合,凸显音乐的德育功能

音乐、诗歌、历史三者的互通融合为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忆秦娥·娄山关》以生动的诗歌语言描绘了一幅冬日行军图,气势豪迈的诗词已将革命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音乐曲调的加入更凸显了诗歌的旋律感与悲壮美,诗词理解与音乐鉴赏的结合既是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更在鉴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课堂燃起来。音乐教材中“人民音乐家”“峥嵘岁月”“共筑中国梦”这几个章节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几个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鉴赏歌曲。音乐鉴赏与历史知识回顾的结合为“四史教育”在普通高中的开展提供了新路径。又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可以作为“睁嵘岁月”这一章节的拓展鉴赏内容。通过欣赏舞剧片段,学生们能在沉浸式的鉴赏体验中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衬托的人物性格,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民族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四)强化音乐实践,渗透德育

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高中音乐 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强化音乐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师要积极打破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束缚,突破音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强化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时,这首音乐主要歌颂战斗胜利后人们快乐的心情以及赤卫队员的革命 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剧表演, 让学生进行表演排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音乐作品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排练过程中对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揣摩和把握,促使学生能够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战士的聪明和奉献精神,让学生逐渐对革命战士产生崇拜之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任务。基于此,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立足于音乐德育的现状,更新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补充和延伸内容、多样化教学、开展音乐实践、创设德育氛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梅.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新课程,2020 ( 42) .

[2]严明森.漫谈高中音乐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J].中学课程 辅导( 教师教育) ,2020( 13) .

[3]黄宝珍.浅谈高中音乐教育如何立德树人[J].考试周刊, 2020(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