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多元化方法及效果评估

苑丽华

临夏州中医院,731100

摘要: 探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多元化方法及其效果评估。方法:选取 2022 年 9 月至 2024 年 6 月在我院儿科就诊且符合严格筛选标准的 40 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20 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用多元化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周期均为 6 个月。通过综合运动与生活能力评估指标(涵盖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以及有效率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在综合评估指标各项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多元化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整体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结论:多元化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具有积极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瘫儿童;多元化康复治疗;效果评估
DOI:10.12721/ccn.2024.1571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脑瘫是一种从受孕期到婴儿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引起的一组持续存在的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和异常的姿势,同时患者往往伴随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近年来脑瘫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给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不幸。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脑瘫儿童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元化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9 月至 2024 年 6 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脑瘫儿童 40 例。将 40 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20 例。

(二)方法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涵盖了多种物理疗法(例如运动治疗、Bobath技术等),同时辅以职业疗法及语言康复训练[1]。运动疗法主要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主动运动训练等,每次 40 分钟,每周 5 次;作业治疗根据患儿年龄及功能情况,进行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等,每次 30 分钟,每周 4 次;言语治疗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儿进行构音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等,每次 30 分钟,每周 3 次。治疗周期为 6 个月。

2. 实验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元化康复治疗。包括:1.中医药物治疗:本病以补为治疗大法。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宜补养肝肾,强筋壮骨;后天失调,心脾两虚则健脾养心,益智开窍;先天后天均不足,致脾肾虚弱,宜健脾益气,补肾填精。因难产、外伤、窒息、感染等因素致痰瘀阻滞,宜化痰开窍,化瘀通络。在补养的同时灵活配用活血通络、化痰开窍、平肝息风等法。治疗应从早期开始,可口服,外用治疗包括中药穴位贴敷,中药洗浴,中药熏蒸等。2.(1)物理治疗:在于提升脑瘫患儿运动机能,分运动疗法与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依患儿个体定制,含翻身训练、坐立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和走等大功能训练,每周 5 次、每次 40 分钟,强化肌肉力量等。物理因子治疗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多种手段,每周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2)作业治疗:作业治疗聚焦于提升患儿上肢功能与手精细功能训练,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功能训练借助抓握、捏取、放置等动作训练,采用积木、拼图、小珠子等道具,着重提升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并同步培育手眼协调能力,每周训练 4 次,每次 30 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针对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活动,运用分解动作示范、辅助器具使用等方法引导患儿练习,逐步降低辅助程度,助力患儿达成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目标,每周训练 5 次,每次 30 分钟[2]。(3)言语治疗:言语治疗针对患儿言语障碍,分为构音训练与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构音训练方面,首先着力于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包含唇、舌、下颌的精细运动训练以及呼吸控制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患儿从单音节逐步进阶至多音节,从简单词语延伸至复杂句子,每周训练 4 次,每次 30 分钟。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借助图片、实物、故事等多元化形式,先提升患儿语言理解能力,进而引导其进行语言表达,如描述事物、讲述故事等,训练过程中高度注重与患儿的互动交流,积极鼓励患儿主动开口说话,每周训练 5 次,每次 30 分钟。(4)中医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将传统中医手段融入脑瘫患儿康复进程,包含推拿按摩与针灸治疗[3]。推拿按摩运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推拿疗法治疗原则:因人制宜: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体重、年龄等选择不同的按摩手法。

平衡阴阳:通过手法调整患儿的阴阳平衡,促进患儿整体的正常发育。调整脏腑:经络内通于脏腑,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手法循经推按、穴位点压等,改善脏腑功能,促进发育,改善运动。以柔克刚:对于肢体僵硬、痉挛严重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柔缓。以刚制柔:

对于张力低下、软弱无力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重着。抑强扶弱:对于张力高的肌群采用采用柔软手法缓解痉挛的同时,在其拮抗肌群运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1)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皮肤,肌肉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并能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2)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柔、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3)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采用揉、按、㨰、拍等手法,对肌力高的肌群,采用柔软手法,可以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力低下的肌群,用重着手法,可提高肌力。4)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儿肢体、关节活动,矫正异常姿势,恢复正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

针对患儿全身肌肉施行放松按摩,尤其侧重痉挛肌群,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状况,每周进行 5 次,每次 20 - 30 分钟。

针灸治疗精心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四神聪、运动区等,以及肢体穴位如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施针,旨在调节患儿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每周开展 3 次,每次留针 20 - 30 分钟。

(5)穴位注射:主要用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落后,智力、语言发育迟缓,四肢萎软,吞咽障碍等。穴位注射常用营养神经肌肉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类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根据治疗目的选用1-3种药物,分别注射于选取的穴位。每种药物的用量,按该药物儿童常用肌肉注射剂量。常用穴位:脾俞、心俞、大椎、颈腰部夹脊,悬钟、三阴交、太溪。

(6)泥疗:泥疗以火山能量泥为原料,配合中草药,贴敷于经络、穴位皮肤,能产生热量,从而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除湿止痛的作用。

3.理疗:应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及颈颅磁治疗仪、极超短波治疗仪(儿童极超短波治疗仪),发挥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和改善脑组织功能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观察指标

1. 本研究设综合运动与生活能力观察指标,包含 GMFM 评估粗大运动,涵盖多体位动作,满分 100 分;FMFM 测手部精细动作,满分 100;ADL 评日常生活自理,满分 100。借此多维度观察脑瘫儿童康复前后变化,为评估治疗有效性提供依据。

2. 有效率:根据患儿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由专业医师评估,显著改善为有效,计算有效患儿占总患儿数的比例。

(四)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借助 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与处理,将 P 值小于 0.05 定为统计学上显著差异的阈值,对于定量数据采用了均值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表述,并在不同组别间实施了 t 检验以比较其差异。而定性数据则通过百分比(%)的形式展现,并通过 χ² 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

(一)综合运动与生活能力评估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 GMFM、FMFM、ADL 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在这三项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在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详见表格一

表格一 两组患儿综合运动与生活能力评估指标比较

91.png

二)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40.0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格二

表格二: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92.png

三、结论

脑瘫康复治疗极为复杂且耗时长久,单一方式通常难以收获理想成果。本研究中对照组的常规康复虽使患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然效果不尽人意。观察组运用多元化康复治疗集多种手段之长,引导式教育借趣味活动激发患儿自主性与积极性以推动全面发展;感觉统合训练助力纠正感觉统合失调筑牢运动功能提升根基;中医康复手段可通经络、调气血、缓痉挛;家庭康复指导确保治疗连贯性与持续性。经治疗观察组 GMFM 评分与康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彰显出多元化康复在改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康复成效方面的显著优越性。故多元化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同时后续仍需深入探究如何依据患儿个体差异构建更为精准、个性化的多元康复方案,从而进一步推动脑瘫儿童康复水平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谭丽萍,谭丽艳,徐磊,等.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 42(2):3.

[2] 杜然然.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J].饮食保健, 2020.

[3] 王魏荣.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  2019.

第一作者:苑丽华(1970.03)女,汉族,山东省,大专,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或者是脑瘫康复治疗  邮箱:2823227782@qq.com

苑丽华 15120510153  甘肃省临夏市董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