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习近平应急思想视域下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为例

郭玉华 古杨梅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 新时代,根据“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形势预判,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应急管理问题,形成了丰富了应急管理思想,为各单位和部门在实践中有效做好应急处置,提升应急管理成效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南。在大安全理念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树牢大学生大安全理念,优化思想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教育机制、聚焦人文关怀,以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为创建安全校园、安全社会提供助力。
关键词: 应急管理;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7106
基金资助: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22810)资助
文章地址:

“应急治理是指党、政府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运用科学技术、综合管理等手段,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处置和事后恢复,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治理活动。”能否以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措施做好应急管理,不仅是对执政党应急处变能力体系的全面考察,也是对政党执政理念和领导思维的综合检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严苛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成长、在领导紧迫繁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在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发展和壮大,具有处理应急事件的丰富经验。新时代,根据“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的预判,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应急管理问题,形成了丰富了应急管理思想,为各单位和部门在实践中有效做好应急处置,提升应急管理成效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南。

一、习近平应急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应急思想发轫于大安全观理念。2014 年 4 月,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走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指出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在关注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同时,习近平同志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安全,并将安全提高到“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高度,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应急理念,也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指导思想。针对当前应急管理中实际存在的“上强下弱、上热下冷”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治理的“主战场”,把社区作为处理公共卫生等应急事件的“坚强堡垒”。同时,习近平应急思想中蕴含丰富的系统思维,一是要统筹“防”和“治”,坚持防治相结合,关口前移。2019 年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要“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并提出了“两坚持、三转变”的理念,强调应急治理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二是统筹多种方法,提升应急治理的科学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做到令行禁止。

二、高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公共卫生安全事关师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必须高度重视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师生密集,公共集体活动多,又使高校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发频发区。从流感到诺如,从传染病到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始终是高校日常应急管理的核心关注问题。除此之外,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下,高校在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新考验。如在为防止群体医疗事件出现而实施的短暂隔离、检测中,有个别学生运用科技手段伪造虚假信息、拒绝参加检测、不配合或忽视学校的宣传提醒未按要求进行隔离等。轻则影响个人健康和治疗,重则会对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安全造成影响。以吉林省高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情况为例,通过对15所高校医院、卫生所、医务室、食堂等地实际考察、座谈及问卷的检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虽然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各项规章制度逐年完善规范,宣传教育形式丰富,资金投入虽逐年有一些增加,但应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果不尽如意。以上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因为隔离、检测等应急管理方式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实质是少数大学生大局意识不足、侥幸心理一定程度存在、自律性不够强、孤独感和空虚感不同程度存在等心理和思想因素与青春期心理行为特点、网络时代等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是理念的先导。面对以上形势,以习近平应急思想为指导,从强化应急管理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出发,通过树牢大学生大安全理念,优化思想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教育机制、聚焦人文关怀,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为创建安全校园、安全社会提供助力仍具有基础和重要意义。

三、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一)树牢大安全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安全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和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理念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所谓大安全理念,是涵盖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的安全范畴。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传统安全的重点议题,必是题中之意。在大安全理念指导下加强应急管理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一要教育学生以“大安全”理念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大局高度理解校园公共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事件对保证校园师生身体健康、校园安全稳定乃至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赋予高校应急管理更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二要引导学生从统筹思维的角度理解应急阶段高校管理体系和制度规定,正确理解学生个人面临的医疗卫生应急形势与群体医疗卫生应急形势、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形势与校园学习和生活应急管理形势、校园应急管理形势与社会应急管理形势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当前应急管理制度、方案的重大深远意义,提升学生自觉遵守应急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行动、有效提升应急管理效果的内生动力。

(二)优化思想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和压舱石。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重要任务。在应急管理关键阶段,尤其是在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和高校安全稳定的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阶段,思想教育必须不能缺位、保证到位、力求补位。一是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大局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体“小我”的安危融入师生、社会的安全需求中,将个体“小我”的付出提升到国家、民族安危的战略规划上来,在此基础上疏导学生思想上的阻碍,清理学生认识上的藩篱,赋予当前应急管理行动更大的政治意义和价值。二是用制度自信夯实思想教育根基。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关键看大学生应急管理时期的行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塑造与锤炼的关键期,积极正向的思想引领对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行动导向非常重要。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下的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时期加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有助于从根源上增强大学生积极遵守应急管理要求,参加应急管理行动的态度和信心。三是突出学生能力和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学生是青年团体中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相对较高的群体,培育高校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之一。在应急管理阶段,突出学生能力和担当,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培育青年学生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的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也能亲身参与更好缓解焦虑情绪和过激行为,引导学生自律自觉地遵守校园应急管理要求。

(三)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机制是制度运行的动态体现。应急管理方案再好,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也智能是事倍功半。应急管理时期,尤其是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阶段的思想教育机制,要将常态化教育机制和应急教育机制、他体教育机制和自我教育机制相结合,提升思想教育实效。一是在注重思想理论课和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外,各二级学院也要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责任主体,实时掌握学生的行动轨迹、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针对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传达上级最新防控要求,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防止学生瞒报、谎报。在开展他体教育的同时,高校还需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首先,增强学生自我判断力和感悟能力,使其明确自身是走在社会前沿、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其次,对学生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其他高校的反面典型,教育学生理性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辅以校规校纪建设,明确违反校规校纪将给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极大安全风险,促使学生保持自律性,对非理性思想及行为进行自我矫正,做新时代有志青年。

(四)高度关注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关怀是应急管理时期的重要工作,对提升应急管理效果,优化应急管理成效,均有重要意义。应急管理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主要从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动态、运用情绪疏导及时缓解问题、强化德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三个环节着手。一是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动态,防止学生应激情绪发生。由于应急管理时期学生的思想、心情、生活、学习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动态关乎学生心理和情绪健康,保持高度关注尤为必要。首先,高校要借助各种心理咨询方式来预防心理疾病。如以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定期开展心理测评活动,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开通心理咨询预约服务,以文字、语音或视频方式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通过讲座、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摆脱焦虑、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思想波动,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最后,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对学生情况掌握最全面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对一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援助,筑牢心理防线。通过高校各个育人主体,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有效进行心理筛查,对学生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偏激行为的产生。二是科学开展情绪疏导。要将疏导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学习和社交上。首先,将情绪疏导的方向落在学习上,制定学习目标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学术以及科研中,这样不仅可以将封校管理而产生的孤独感、无聊感转为较强的充实感和安全感,以更好地抵御负面情绪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同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库,提高个人竞争力。其次,学生都有基于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个人社交圈,可以通过日常的社交联系,与外界保持较强的联系,与朋辈相互分享、互相支持,敞开心扉谈心谈话以缓解心理压力,构建心理防疫联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结合,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路径。通过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以演讲、征文及摄影等方式寻找“最美英雄”、“最美志愿者”,增强美育教育实效性,引导学生发现“美”,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四、结语

总体来看,高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既给校园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也给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事实证明,在应急阶段因地制宜采用针对性管理方式是最优化举措,能够有力保障高校师生乃至社会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部分大学生违反规定,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严重妨碍校园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以习近平应急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校园应急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高效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安全教育体系。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牢大安全理念、优化思想教育内容等途径筑牢大学生思想教育防线,加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缓解压力,增强信念,自觉服从大局,培养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颜德如,张玉强:《习近平应急治理观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及其重要价值》,《理论学刊》2021(9)

[2]《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 8 页。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 页。

[4]《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3 页。

[5]《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43页。

[6]《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0 页。

[7]《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4 页

[8]张淑娟等:《吉林省15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11(4)

作者简介:

郭玉华(1983—),女,汉族,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建;
古杨梅(1997-),女,汉族,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