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全科总结,开放性评价学生表现五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
一、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认知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于教师教学行为具有强化说明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就要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认知,秉承常态化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将常态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内务整理活动课,能够让学生在整理内务,营造干净舒爽的宿舍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细致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而从生活习惯到公共担当,从个人意识到团队精神等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
二、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现实教学活动中,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中小学要基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围绕研学活动主题开展动手实践,这对于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内涵,在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发扬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体现师生个性追求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拓展性课程;二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深入地方文化核心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陶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并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他地域文化,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了解陶瓷的起源分类并欣赏陶瓷作品,感受陶瓷艺术的精湛巧妙后,学生可在陶艺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体验陶艺制作,亲手进行拉胚制作、泥条盘筑、泥条成型、模制、彩绘装等,以体验陶艺快乐,感受传统文化。在学生动手进行陶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手情况和审美教育目标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鼓励学生动手进行陶艺创新,如让学生根据参观的博物馆中的陶瓷、金石、竹木器精品等文物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属于自己心中所想的陶艺;或者制定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随意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富有地域文化氛围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这样适当地拓宽陶艺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宽度,能够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显著推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重视地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彰显生命个性。
三、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且整个教学活动强调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提升综合素质,并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因此,中小学在具备基本教育资源的条件下,要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细致的管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沿着预定的轨道运行,让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出正向效应。要想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进行:一是要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整合学生信息,沟通教学进度,使学习资源适用于移动平台,并将管理手段移至移动平台;二是要利用移动平台掌握、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进展,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进度。例如,在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移动信息化平台,实施过程化教学管理。首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就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教学反思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让学生了解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己需要了解掌握的内容和技能。如让学生在名山胜水中了解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学科综合理解及应用能力是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最后,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每日研学旅行课程完成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线下和线上的研学总结心得分享,如在参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时,可通过研学安排目的表和内容表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参观时更有针对性,且在参观结束后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参观过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学习总结分享,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的融合,进而提高研学旅行的有效性。
四、全科总结,开放性评价学生表现
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复盘和全科总结,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表现进行开放式的评价,以此诊断、反馈和导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科总结主要从量化分析和引导拓展思考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要素,如实践规范性、动手创造能力、独立(或合作)能力、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等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并及时了解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心理活动,以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分析。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和行动,对综合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整体认识。在研学旅行后,教师应就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性进行有侧重点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技能优势,进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持续发展的目标;或者就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话题,设计综合实践主题,让学生根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采取小组研究实践或自己实践研究的方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并在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发展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培养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让学生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育并举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安长.初中综合实践中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0(51):22.
[2]茹雅容.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61-62.
[3]陈美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