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此阶段,幼儿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往往都来源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指引,并通过自身对外界的不断探索与感知,从而对事物的认知进行有效完善。因此,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极为重要。幼儿教师必须设计良好的班级科学活动区域,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激发幼儿在区域之中的活动兴趣,提高幼儿的活动能力。如何将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建设得更具多样性与启发性,更好地开展开放式教育是如今幼儿教师需要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 动物、植物角落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植物角的意义
带领幼儿一同对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对植物进行种植,是一项长期可持续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时间对植物进行反复的观察与探索,在与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过程之中,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生命的奥秘。教师可以积极在班级之中设置植物角,植物角的出现既可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探索能力。
(二)、植物角的设计策略
首先,在设置植物角之前,教师必须根据当地气候与时节做好空间安排,植物角应放置在幼儿园班级教室内一切可利用的空间之中。喜欢阳光的植物可以被放置在教室外部阳光充足的花圃或阳台之中,喜好阴凉的植物可以被放置在教室内部远离阳光的阴暗角落 。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幼儿一同制订合理的种植计划,指引幼儿对种子进行播种,并对植物的出生进行有效观察。在植物种植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幼儿对植物产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并让幼儿对植物进行细节上的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三)、设计饲养角的意义
饲养活动也是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之中的重要组成项目,其对于幼儿科学兴趣素养的提高具有特殊的价值。饲养角的设立既可以帮助幼儿对不同的动物习性有所了解,提高幼儿的生活经验,还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了解各个动物不同时期的变化,培养幼儿具有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良好美德。
(四)、饲养角的设计策略
首先,幼儿教师需要对班级内部的饲养空间进行科学规划,通常而言,幼儿园班级之中所饲养的动物应体积较小、体味较小且无攻击力,更适合幼儿进行饲养,如昆虫、乌龟以及金鱼等。这些动物既可以在教室内部饲养进行装饰,也可以放置在窗外、阳台等处,与植物角之间进行完美融合。其次,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班级内部饲养动物的品种,在不同的时节或根据不同的节日,有针对性地对动物品种进行补充,拓展幼儿对动物认知的常识,也可以提高幼儿对动饲养的兴趣。在科学活动区域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活动主题与饲养活动进行融合,深入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将饲养活动作为日常活动的延伸与深化。
二、 科学探索区的设计策略
(一)、科学探索区的材料布置
科学探索区是提高幼儿的探索兴趣,帮助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获得科学经验,培养幼儿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增强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渠道。在科学探索区域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科学材料。例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放大观察类器械;直尺、天平、电子秤等用于测量的精密器械;玻璃瓶、试管等用来储存或分类的容器;镊子、钳子、勺子等用于科学实验的基本设备;表格、纸、卡片、笔记本等用于观察与记录的设备。同时,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科学探索区域之中投放部分特殊领域器械,像光电实验之中常用的灯泡、电线等;光影实验之中常用的蜡纸、白纸等。
(二)、设置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活动
在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提高幼儿的思考与想象力,增强幼儿的实践动手操作水平。例如,当幼儿教师带领幼儿一同对“神秘的磁铁” 现象进行学习时,就可以在科学探索区域之中投入磁铁、铁钉、泡沫、报纸、回形针以及塑料瓶等多种材料,推动幼儿在活动区域之中进行主动探索,思考磁铁与其他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实物具体操作以及深入感知,幼儿可以初步了解到磁铁可以对金属物品产生吸附力。当幼儿了解到此种科学特性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科学探索区域之中投放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促使幼儿对不同的磁铁进行深入探究,很多幼儿在探索过程之中就会发现有时两块磁铁会迅速吸附到一起,有时却吸不住。面对幼儿的疑惑,教师可以适时为其引入磁极的概念,帮助幼儿对磁铁的两极产生深入认知,保证各个科学探索区之中的知识共享与开发,帮助幼儿在科学探索区之中全面了解到不同的科学知识,促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在科学活动区域中开展科学活动的策略
(一)、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
开展科学探索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开展的活动项目需要符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与认知水平,如若难度过高,就会容易在活动过程之中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对科学探索活动失去兴趣。而如若难度过低,幼儿又会觉得科学探索活动索然无趣,无法主动投入到活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让每一名幼儿都可以在科学探索活动之中有所收获。
(二)、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开展意义
开展难度循序渐进的科学活动,可以始终保持幼儿对科学探索具有高涨的热情,在幼儿的心灵中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与此同时,当科学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及时对幼儿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加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点的记忆,保证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对幼儿提出鼓励与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思考精神,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开展策略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其动手能力较差,但对外界具有浓厚好奇心,教师可以带领其一同开展观察类科学活动,如植物区域的生长、动物的成长现象或镜面反光等此类有趣的科学活动,再加上教师的从旁耐心讲解,幼儿可以快速掌握部分简单的生活基础科学知识。大班幼儿自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活动进行拔高,让幼儿分组进行“土电话”的制作,教师还可以引领幼儿一同充分动脑思考,将棉线交叉或棉线没有拉直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进行对话吗?而后当幼儿进行实践后,教师可以再向幼儿讲解“土电话”的科学原理,更易于幼儿接受。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幼儿参加科学主题活动的重要场地,也是幼儿自由地进行个性化发展与自由探究的重要地点。幼儿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科学活动区域的重要性,打造良好的活动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精神,逐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促使幼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四).[出版者不详],2021:397-398.DOI:10.26914/c.cnkihy.2021.002807.
[2]. 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策略[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397-1399.DOI:10.26914/c.cnkihy.2020.044526.
[3]王美娟,徐丽珍.科学区域活动的四要素[J].新课程(教师),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