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咏叹调《一抹夕阳》人文和剧目内容分析
“音乐作为抒发情感为特长的艺术,作曲家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自己音乐作品,来抒发他们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心体验”。笔者从该咏叹调作曲者简介、歌剧《伤逝》的故事简介两方面对作曲家创作的动机、歌剧的历史风格性进行分析与把握。
(一)《一抹夕阳》词曲作者简介
在歌剧《伤逝》中《一抹夕阳》是女主人公子君出场的第一首抒情歌曲,该歌曲也成为了教学必唱曲目之一的声乐曲。作曲家施光南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被称之为“人民音乐家”与“时代歌手”。他的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年人的爱情吟唱,还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都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迎接美好的明天和未来,其代表作品有《我的祖国妈妈》《多情的土地》等。虽然之后施光南先生英年早逝,但是他给我们所留下的作品是不朽的、是永恒的、是代表着他辉煌的一生的,他的歌声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二)歌剧《伤逝》的故事简介
王泉、韩伟根据鲁迅诞辰100周年所编创的歌剧《伤逝》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且由施光南谱曲,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进行演唱。该剧本的背景为19世纪20年代,作者描绘了两位为了爱情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以及揭示了该环境下知识分子自身面对困难时软弱的弱点。
第二章 咏叹调《一抹夕阳》音乐形式美分析
本章从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上进行分析,分别从咏叹调曲式结构、节奏、和声、旋律、调式调性上,从构成这些技法最一般的美学原则去理解咏叹调,最后加入理性分析与感性分析的美学方法论原理,在理性分析的同时,进行二度体验与感受,坚持音乐作品文本与表演二度创造相统一的美学视野。
(一)咏叹调曲式特征分析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图如下所示:
《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图
该结构图表明,该歌曲是由前奏、A乐段、B乐段、A1乐段组成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作品的主要调性在G大调上进行, 前奏部分开头采用mp的力度记号,缓缓的引出歌曲的主题旋律;A乐段为8+8的对比乐句构成,且为方整性结构,速度采用的是慢速和中速,主题旋律优美、缓缓而行,多采用和谐的四五度进行,并且整个A乐段最终落在了属和弦上,为开放式结尾。
B乐段为了使整曲情绪达到高涨形成了与A乐段完全对比的形式,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情绪不断推进,冲突性较强;A1乐段作为再现段落是由8+8的对比乐句构成,为方整性结构。A1乐段中还包括一个10小节的补充终止,使得结尾更加完整,做到了调式调性的统一。
(二)咏叹调的节奏特征分析
节奏的概念在音乐中其实是很宽泛的, 广义的来说,,节奏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进行”, 即音乐中所展示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态, 既有缓急轻重, 也有疏松与紧密;狭义上表述, 节奏包含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 节拍是指强弱的组合规律,而速度则侧重于律功的速率。
1、八分音符增强作品的“抒情感”
歌曲为4/4拍,节奏较舒缓。A乐段中该部分的旋律节奏承接了引子部分舒缓、流畅的特点,部分谱例如下:
该谱例中旋律多采用较舒缓的平八与大附点节奏型,伴奏部分承接引子部分相似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给听众奠定了该歌曲抒情的感情基调,并使听众更加容易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子君在夕阳下等待涓生的那份喜悦之情。
2、弱起节奏增强作品的“紧迫感”
弱起节奏是部分民族歌曲中都会运用的一种节奏, 且弱起节奏包含弱拍起唱和弱位起唱。因此作曲家通常会运用该节奏去刻画歌曲的音乐魅力。弱起节奏作为音乐旋律中较长出现的节奏类型,对于演唱者正确的认识、理解、欣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作品B乐段中作为全曲的高潮,也同样运用弱起节奏型来增添该歌曲的意境感,谱例如下:
该谱例中的弱起属于弱起完全小节,并且在这整个c乐句中都有此类型的弱起。这种连续弱起节奏的使用既可以增强听众听觉上的“紧迫感”,又可以强调B乐段中子君情绪的波动与变化,即那份势必要和封建势力做斗争、做新时代的“新女性”的决心。该乐句的伴奏也与之前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多用柱式和弦且时值较短的节奏型来坚定子君义无反顾的精神。作曲家使用弱起小节的设计给了演唱者饱满情绪的抒发空间,给全曲增添恢弘之势。
3、三连音使得作品富有“层次感”
在众多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不仅擅长运用弱起节奏,三连音节奏音型的使用也常常出现,并且连续使用三连音往往使得歌曲节奏富有动力性,从而不断向前推进加快旋律发展的脚步,使得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富有层次感。该作品中在高潮部分同样采用了三连音的创作手法,谱例如下:
该谱例中的三连音由“啊”进行开头,之后继续使用三连音接长音时值的节奏来配合歌词,这种极富动力性的节奏使用使得子君的情绪更加强烈并且令听众回味无穷。旋律采用了自由模进的手法和延音线拖长时值的手法来突出对爱情的感叹。
(三)《一抹夕阳》的和声特征
自巴洛克时期之后,复调音乐逐步向主调音乐不断发展,和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调性音乐中,和声即具有功能性又富有色彩性。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和声之间的矛盾(即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回归至稳定)可以推动着乐曲的发展。同样,在该作品中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而施光南为了丰富整个歌曲的形象,在歌曲的前奏部分采用了升高主音、在高潮部分采用了离调的写作手法。谱例如下:
从该谱例中可以看到该作品使用了一个升四级音(#1),升高的四级音使得该作品的二级具有了大小三和弦的性质,旋律落在“爱”字上面,作者运用该巧妙设计去贴合该歌曲的主题,即子君奋不顾身的去追求自由爱情;运用重属和弦的创作手法增添整曲的不协和感与戏剧效果。而作者用同样的手法在该作品中还有体现,部分谱例如下:
该谱例中同样使用升高四级音(#1),且旋律落在“心”字上面。节奏采用大附点的形式,伴奏则采用急切的四十六节奏音型,使得子君对爱情的坚定之心更加具有感染力、那份对爱情的美好之情也更加真切,就仿佛子君看到了她和涓生未来的美好画面,并且在心中燃起了一缕希望。该和声的使用手法即留给了听众许多想象空间又丰富了作品意境。
该谱例是歌曲前奏部分,运用伴奏旋律音升高主音的手法使和弦性质由小小七的和弦变成大小七和弦,构成了副属和弦,紧接着解决到二级上面。这种设计使得音乐逐渐走向明朗且预示着歌曲的开始,使得听众在听觉上有准备,也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方面能进行换气准备。这种和声进行使该歌曲的创作在民族调式中融合西洋创作技法,满足听众的需要,增强戏剧性。
(四)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的结合
通过对咏叹调形式美的法则来分析,从曲式结构、节奏特征、和声布局三方面来综合的分析乐谱,在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歌谱细腻客观分析的同时,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角,加入对作品的感性认知,笔者以第二部分节奏特征为例,阐述我的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美学原理,从我感性认识上,第一部分节奏多采用较舒缓的平八与大附点节奏型,给听众奠定了该歌曲抒情的感情基调,并使听众更加容易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子君在夕阳下等待涓生的那份喜悦之情。下一个部分的音乐为优美的小快板,节奏多用延音线同时在音域的写作上,达到了音乐的最高潮,所以,演唱者在表现作品时需要更为激动,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章 咏叹调《乡村姑娘》演唱形态美学分析——“二度创作”
(一)《一抹夕阳》中强弱技巧的把握
《一抹夕阳》作为抒情歌曲,在引子部分的弹奏必然是要缓缓道来,要给听众营造一种身处于紫藤花花园中,沁香的紫藤花扑面而来,使观众要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并且跟随渐强渐弱的强弱符号来表达子君此时此刻的心情。在A乐段中第一乐句还是延续引子部分的中;在B乐段中随着子君的心境不同随之改变,在演唱d乐句的时候可以更加坚定、有力、自信的情绪表达子君此时此刻即将冲破封建社会的牢笼,去寻求自己那份期待已久的爱情,之后e乐句与f乐句采用多个三连音并且力度达到中强情绪要更加激烈、澎湃,从而才能更好的表达出子君作出决定之后的那份难以平静的心;在之后A1再现乐段出现后,又回归到了那份美好之中因为可以采用中弱来进行演唱。
(二)《一抹夕阳》中气息运用的把握
在进行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是气息的把握,正确的呼吸又是我们唱歌的基础,歌曲的演绎是否完美,与我们气息的正确运用息息相关。如果将歌曲中的每一个歌词比喻成一粒一粒的珠子,那么我们气息在无形之中就可以形成一条线将其串起来,由此才可以做到将歌曲演绎的更加具有完整性。同样在《一抹夕阳》这首歌曲中,由于节奏型中带有切分节奏与三连音加长音时值,演唱者在演绎该作品时要更加注重以下地方的处理,谱例如下:
该谱例中第41小节中“冲开”这一个词组,就需要提前预备好气息,从而使声音更加饱满;第46小节中“由”字位于切分节奏中拖长音的地方,就需要我们用气息去推动它来到达下一个字。因此,声乐演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咏叹调《一抹夕阳》是属于艺术性强的作品,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歌唱能力做基础,这是诠释该作品的前提。在《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一书中,张前指出:“音乐表演是一种非常精致、细致、灵活,需要有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的创造行为,如果没有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无论多么美好的音乐设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声音技巧的把握是演绎音乐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语:笔者希望以音乐表演美学为视域下分析声乐作品,可以使得更多研究者重视音乐表演美学,将对声乐作品的客观分析与主观感受相结合,使得更能体现声乐作品的内涵美,使得更加符合当下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丽雅.施光南歌剧《伤逝》中《一抹夕阳》的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J].黄河之声,2018(06):48-49.
[2]金翠萍. 探究殷秀梅在歌剧《伤逝》中对子君的形象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喻信吾.浅谈歌曲《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及艺术特点[J].艺术科技,2018,31(11):136.
[4]王瑞平.民族歌剧《伤逝》的艺术价值[J].黄河之声,2012(04):23.
[5]李合胜.《伤逝》的艺术特征解析[J].音乐时空,2015(19):50.
[6]于宪淼.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大众文艺,2011(17):6-7.
[7]《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1,第44页。
作者简介:张艺(1999-1),女,汉,江西省萍乡市人,学历:研究生,职称:无,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