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和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严格发展党员、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高校做好新时代下的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大思政背景下,为更好的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党建育人新模式。
一、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大思政背景下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的需要
大思政思想教育,是指学校通过整合并利用思政教育各方面的优势教育资源,对思政教育的结构、管理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全方面的改革以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从而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迫切需要顺应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要求。
(二)加强学生党员思想引领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能从互联网吸收到很多有益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受到不良信息、不同思潮和各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在大思政背景下创新教育管理的模式,将学生党员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成为考验和衡量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实效的试金石。
(三) 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规律的需要
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大思政背景下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的模式,利于学校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高校应遵循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学习教育的形式,全方面的拓展学生党员发展培养的渠道,不断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党员队伍质量。
二、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学生人数迅速扩张,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长,给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多挑战。
(一)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入校后,很多学生思想上要求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职员时提出了中共党员政治面貌的要求,于是部分学生把入党作为竞争上岗、谋求利益的砝码;而有些学生则有从众心理,跟随大流或是听从父母的要求而入申请党,这部分同学主观入党意愿往往不强烈,在入党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低,进而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二)党员发展标准把关不够严
随着高校数量增多,人数增涨,学生党员发展名额大幅度增涨的情况下,为完成上级的党员发展任务,部分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出现放低标准的情况,发展党员更多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荣誉等,而弱化了强调政治标准和道德品质,对学生入党信念、政治立场等的考核不够严谨细致,从而导致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参差不齐。
(三)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
发展一名学生党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培养考察,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思想教育是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部分党支部的培养教育方式多局限于党校学习,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上流于形式,党建活动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 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突显
部分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未能走在学生队伍前面,宗旨意识淡化,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部分学生党员为了自身利益,不够担当作为,出现利己主义现象,未能赢得同学的认同和支持,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突显。
三、从大思政角度构建党员管理体系
习近平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组织发展党员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从现状可看出,在学生入党的培养教育管理上,要更注重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入党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有宗旨意识。为加强对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就必须在大思政背景下,不断拓展教育管理手段,折射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党建育人新模式。
(一)构建大思政背景下学生党员发展全程化培养教育机制
高校要把学生党建工作融入到大思政背景下进行顶层的统筹谋划,积极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教育、党员继续教育四个阶段,积极构建全程化培养教育机制,制定各阶段可量化、可考察、可操作的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激励制度,完善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入党积极性。同时进行经验总结,对各阶段呈现的问题、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应对办法,做到连续性的跟进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党员队伍质量。
(二)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党员发展铸魂工作队伍
大思政背景下,要求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学生党员发展的培养教育工作的成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党员发展的铸魂工作队伍,对于学生党员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或是有思政工作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党务干部;对经验不足的党务干部要定时开展党务知识培训,安排参加上级党校举办的各类党务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思政教师相较于普通专任教师具有更专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更深厚的理论功底,把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纳入党校师资队伍,承担更多党课的教学与指导,利于提高党校党课教育效果。
(三)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方式
着力解决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党建活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党支部要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传播快,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打造学生易于接受又极具吸引力的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党建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使党员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的水平。
(四)构建丰富的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平台
开展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党性观念,发挥学生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增强党支部战斗力。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校要积极构建实践教育载体,根据学生党员特长和专业特点,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积极与定点帮扶村、社区、校企单位等开展结对共建,推进师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参与社会治理,参与企业运营发展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树立学生党员良好的队伍形象。
四、结语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要与时俱进加强与思政工作有效融和,拓宽途径,丰富教育管理方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党性教育实效。要从构建党员管理体系、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党员发展工作队伍建设、党员党性教育、党员实践教育平台等着手,以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系统化和培养的全程化。
参考文献:
[1]郑天仪.“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实践[J] 北京教育(德育) 2021(12):32-34
[2]罗小麟.新时代“00后”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 智库时代,2019:79-80
[3]李婕.90后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创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4]王春颖.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