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心理学家、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要求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既不是考试科目,也没有明确具体系统的教学目标。本研究以本校为例,根据县域中学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县域中学生在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
一、县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目标不清晰
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国家、社会各界人、学校及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的目标及内容仍旧比较模糊。包括发达地区中小学在内,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内容的选择都各抒己见,更有学校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混为一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定义上就有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县域中学里,学校将班会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载体,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不恰当的认识,学生会可能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批评指责,这一错误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二)县域中学心理健康课课程开设程度不理想
调查显示在县城中大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会开展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日活动,但并未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体美及地方课程都属于边缘性学科,对学生成绩的好坏及升学率没有太大的影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空占其名但并无实际用处,是否开设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会将本应该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转化成其他文化课,而用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活动及主题班会课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是,学生都是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只占少部分,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当学生有问题是去找心理老师做心理辅导或者去医院看心理医生就好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际与理论的结合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法为主,主要讲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学科化,学生听久也会感到疲乏,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与城市相比,在县城中学的学生结构较为复杂,大多数是留守学生,可能会较为敏感、自卑,通过发达地区与非发达的县城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发现,非发达地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自信心等都显著低于城市学生等各种因素都在告诉我们关注县域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通过调研总结当前心理健康课程在推进积极心理理念和课程教学融合中的内在制约因素,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课程的新形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从消极问题化解转向积极品质养成。
二、县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的目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和自我两个方面。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或自身的消极因素会造成或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适当的心理压力是学生成长的动力,但压力过大会导致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常态问题是产生过度的反应。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要同时注重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全面的考虑到可能的消极外部因素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加重的情况,强调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满足学生对于健康心理知识的认知需求。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我们个体及学习和生活以及环境适应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中强调个体要有积极主观的体验,而积极主观的体验是要在有意识的觉察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一定的觉察能力才能以主动、接纳的态度去看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所以课程首先需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其次,课程需要满足学生能够建立心理调节的能力,在面对消极事件时拥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纳、包容的看待,并完成积极的心理转化。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个体实际能力以及潜能的开发是建立在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基础上的,心理调节能力就是一种现实能力。因此课程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所以课程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环境,这个积极环境不仅仅式学校环境还可以包括班级、家庭及社会环境。在课程中需要为学生塑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够增强个体的主动性、胜任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县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的建设目标、课程理念和教育目标,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积极品质、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长四个部分为主,构设了具体的课程内容。
第一,积极品质包括:悦纳自我、专注的力量、记忆的诀窍、张开想象的翅膀四个课题。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一方面式发展正面的品质,学会接受自我;二是具有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对生活的意义感,体验成功及对环境和挑战的掌控感。
第二,积极情绪包括:做情绪的主人、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与大家在一起、为自己赋能四个课题。关注人的正面的主观体验,包括但不仅限于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建构起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向上、开放接纳的信念。
第三,积极关系包括:适应新环境、学会与压力共处、阳光总在风雨后、有效沟通四个课题。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关注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以开放、宽容态度对待人际关系等等。
第四,积极成长包括:绽放灿烂的生命之花、感恩的心、成功始于目标、与时间赛跑、我的未来我做主。积极的成长对个人成长而言,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面对改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吴小婉.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20.
[2]张引凤.以爱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9):48-50.
[3]曾丽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37(02):82-85.
[4]赵雪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的研究制订[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