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音乐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刘燕

邯郸市峰峰矿区滨河小学,河北邯郸,056200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与音乐学科都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在低年级的汉字音节、中年级的语气语调、高年级的语句情感基调的训练中,音乐元素的融入能有效地营造语文课堂的情感氛围,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欣赏与情感体验大有裨益。笔者围绕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实践,致力于研究小学语文与音乐的跨学科整合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让其在音乐的衬托下感受语文之美。
关键词: 小学语文;音乐;教学融合
DOI:10.12721/ccn.2022.15715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当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教师应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就小学语文而言,更要破除学科的本位主义,树立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小学语文与小学音乐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尤其都注重语言的审美以及情感教育。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从四个方面探讨语文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让语文因音乐而生动、有趣、高效。

一、以音乐导入教学,营造情境氛围

教学活动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氛围。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说过:“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课前的两三分钟的教学导入,铺垫了整洁课堂的氛围基调,或欢快明朗,或婉转低沉,或情绪高亢,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迅速进入课堂情境氛围,更好地与课文、与作品对话。

如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中,以自然的声音为意境,清静、悦耳,其自然之物语与音乐课本中《森林的歌声》不谋而合,将后者作为音乐导入素材,营造了适切的课堂氛围。

二、以音乐衬托阅读,强化朗诵体验

增强学生的朗读体验是保证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难点。传统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兴致不高,将音乐适时适当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在音乐衬托下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组织形式,传统的阅读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致,让学生喜欢读就要创新阅读方式,就要让阅读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心理。

比如二年级《树之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金桂开花满院香。”这首儿歌极具韵律感,教师根据音乐教材中音乐游戏《唱唱拍拍》进行音乐韵律节奏游戏,看哪个小组能够根据教师打击的节奏型来读《树之歌》。将音乐游戏融入阅读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用手拍打桌子,再根据节拍唱读课文,感觉趣味无穷。一个个小组跃跃欲试地想要尝试这一音乐伴奏的朗读,趣味横生。此外,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示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用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背景乐进行配乐,营造了别有情趣的朗读环境,学生在背景乐的朗读下感觉更加悦耳动听,阅读兴趣高涨。

(二)在音乐帮助下提高阅读记忆

古诗背诵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十分苦恼,机械的阅读和记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谓“诗歌”者,意思是诗即是歌,用歌来唱诗。古人以歌唱的方式吟诗,诗与歌本是一家,中国古代诗歌一开始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尚书》中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歌唱教学方法,以古诗新唱的方式以唱代读,学生倍感新奇同时又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歌适合歌唱,其中很多被改编成现代歌曲,教师采用歌唱教学法进行诗歌诵读,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如《长相思》《乡村四月》《春夜喜雨》等诗,网络上有以本诗改编的歌曲,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唱,很快就实现了对本诗的识记。对于网络上没有现成改编演唱版本的古诗,可以与学校音乐教师进行协同备课,进行原创性改编。学生在课后吟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诗歌的记忆。三、以音乐辅助鉴赏,促进审美感受语文与音乐都注重审美,在阅读中美妙的语句、动听的旋律、错落有致的语调都具有音乐的美感。在课文意境的塑造过程中,音乐具有独特而神奇的作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化诵读过程中,体会文本的意境,抓住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音乐具有神奇的功效,通过旋律的烘托、意境的渲染,营造美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课文,走进课文,感受文本之美。

如《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闭目养神,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在动人的乐曲中,学生感觉或置身于巍峨之高山之巅,俯瞰宇宙之浩渺;或置身于幽静峡谷,倾听清泉之淅沥。仿佛看到云深之处的伯牙与钟子期鼓琴拨弦,知音难遇。以倾听音乐之美,产生通感,继而体会课文意境之美,身临其境而久久不能自拔。在倾听音乐之后,教师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仿佛听到了世外高人在仙境般的深山溪流边,抚着琴,唱着歌。”“仿佛自己长了一对翅膀,跟随着琴声,飞跃大河和高山……”此外,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诗词意境的体会与感受很难通过单一的诗句的阅读来体会和感受。用背景乐来衬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和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山居秋暝》这样一首动静结合、清新自然的山水诗的意境鉴赏过程中,将音乐教材中《风吹竹叶》这首清新静谧的歌作为背景乐来进行衬托,通过串联起视觉、听觉与幻觉,走进诗歌的情境,促进诗歌的审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与音乐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和兼容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多接触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将音乐元素巧妙地渗透融入语文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和氛围营造,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文之美。可以尝试进行语文与音乐教研组的共同备课,倾听音乐教师的意见与指导,优化语文的备课与教学设计,让语文课堂中跳动动人的音符,在语文课堂中开满音乐之花。

参考文献:

[1]陆晓燕.汲音乐之泉,浇语文之花——小学语文与音乐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0(45):52-53.

[2]游明.师生互动唱响诗词教学——用古诗新唱法进行诗词教学[J].开心:素质教育,20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