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网络的常见安全问题
1.1网络模型隐患
在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物理连接结构简单模型是保障传输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主要包括了寻址设备以及复用设备,利用加工数字链路来实现传输以及连接。而针对其安全功能模型来看,主要包括了媒体网络以及传输网络这两个板块,媒体网络是由网络层、链路层以及物理层组合而成的,具备寻址与交换、复用与流控、传输与传送这三方面的功能。而支持网络主要是由同步网络、信令网络以及管理网络这三个模块所构成。而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技术服务,需要确保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以及应用层都能够正常运行,并为其提供鉴别、访问控制、数据监测、数据保密、抗抵赖性等方面的基础服务,才能为网络通信安全带来有效保障。但是由于这些服务内容并未将所有的协议层次进行覆盖,仅针对与应用层的协议层次也只包含其中的部分服务内容,这就会导致电力信息通信网一旦受到对抗攻击,无论是可控性的攻击,还是对机密性的攻击,或者可用性的攻击,都会使得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大大下降。其中,可控性的攻击会引发电信诈骗、网络资源骚扰等安全问题,而机密性的攻击会导致信息泄露与篡改,可用性的攻击会使得整个网络受到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瘫痪的问题。
1.2网络病毒
在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中,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便是网络病毒,一般情况下病毒有着隐蔽性和传播性等特点,若大范围传播则会带来严重的破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病毒越来越多样化,其破坏力也进一步提升,通常网络病毒根据其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其一,源代码嵌入攻击。一般情况下,采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代码更容易受这类病毒的入侵,源代码尚未破译时就可能被植入病毒,并且可以与源代码一同成为可执行文件。但相比之下,这种病毒类型由于研发过程难度较高,需要获取源程序文件,并且只有计算机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才能成功研发,所以这类病毒并不常见,但却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其二,系统修改型。这种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类型,通常为文件型病毒,利用代码来修改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调用或替代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功能,这种病毒的入侵性和感染性非常高,危害性也相对较大;其三,外壳附加型。这种病毒通常将病毒代码附加在程序的头部,或利用跳转指针附加在程序尾部,如同在程序外部增添一个外壳一般,当被感染的程序执行时必须先执行病毒代码并调入内存,之后才能将正常程序调入内存;其四,代码取代攻击型。这种病毒一般针对可执行程序,将病毒代码替代程序中的部分或全部模块。这类病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较为少见,但也因此更加隐蔽,在发现后也更难消除。
1.3人员管理问题
在实际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电力信息通信网络数据的泄露问题,对于电力企业以及客户而言也会因此而遭受较大的损失,而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内部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如果电力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为其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教育,也没有利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工作人员就会因为操作不当以及一时疏忽而造成信息泄露的问题。此外,部分员工的职业素养较低,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泄露重要内部信息,而如果企业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防范,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问题追责制度,势必会对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
2.1建设网络管理系统
一般来说,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网元层、网络层、服务层以及业务层这四个层次,网元层主要对单个网元组件进行管理,为上层网络提供支持,对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监管与维护;网络层需要确保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调整与终结等方面的功效,并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作为操作调整的数据参考;服务层需要为通信网络的维护者与服务对象提供接口以及组织通道,确保接口性能数据及其他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应的服务费用;业务层主要是根据联合电力通信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调度,根据电力系统以及网络通信的判定方向来执行管理操作。这四个层面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监控,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精准定位,结合问题数据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并且这一管理体系能够对部分风险因素进行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数据的安全预防效果。
2.2利用网络防病毒技术排查安全隐患
在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中,网络防病毒技术是网络安全维护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可以在提高计算机及系统安全性的同时避免病毒入侵给用户财产带来的损失。在面对病毒入侵时,可以通过网络防病毒技术针对根目录进行搜索巡查,确定病毒隐藏的位置并及时清理病毒,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病毒查杀的全面性,尽早查杀能够规避病毒在计算机中的不断传播蔓延。在检测期间发现计算机汇总潜藏的病毒后,还会为用户发出对应的警报,提供合理的病毒查杀方案并执行。利用网络防病毒系统还可以对已经发现的病毒展开高效处理,从根本上阻断病毒的传播,从源头上杀灭病毒。目前通信网络运营商都开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常见的病毒进行快速检测和识别,但是个别新型的网络病毒却可能无法快速识别,查杀也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在病毒检测与防控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更先进的防病毒技术,针对新型病毒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
2.3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首先,数据加密是通过将通信数据转化为密文形式,使得未经授权的人员无法直接获取其中的内容。在电力通信网络中,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端到端的加密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这种加密措施可以防止黑客截取网络数据包并获取敏感信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当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时,数据在发送端被加密,然后在接收端进行解密。在传输过程中,无论数据经过多少个中间节点,只有发送方和接收方具有解密密钥,其他未授权的节点无法读取或修改数据。这种加密方式有效地保护了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其次,身份认证是一种确认用户身份合法性的机制,用于限制对电力通信网络的访问权限。通过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措施,只有合法授权的用户才能进入电力通信网络,并根据其权限级别获得相应的操作权限。身份认证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如用户名和密码、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卡等。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认证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冒充合法用户进入网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通过采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应急响应和恢复计划,可以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演变,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安全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朱鑫泉,张艺,张泽宇.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22,23(09):78-80.
[2]邱思思.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及防护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