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开蚂蚁金服的面纱
蚂蚁金服自在中国科创板以“蚂蚁科技”来命名并以每股68.8的价格发售的消息确定以来,其实就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蚂蚁金服在中国科创板上市,它当真只是一家科技企业?马云引以为傲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IPO上市真的是他口中的奇迹吗?11月4日,蚂蚁金服的上市以中国四大监管部门共同约谈马云而失败告终。那么蚂蚁金服究竟为什么被暂停上市了呢?
有人形象地说:“ 蚂蚁爬的快,全靠高利贷”。怎么说呢?蚂蚁金服最有力的产品叫做支付宝,而在支付宝中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花呗和借呗。当我们借了钱之后,由于都是以日计息使得我们产生利率比较低的幻觉。其实,当我们以年来换算以后会发现它的利率竟然超过了10%,远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另外,我们在花呗和借呗上借的钱到底是谁的呢?也就是说马云是如何来进行融资的呢?在刚开始,蚂蚁金服就只有30亿的资本金,可是却被马云无限放大到了3000亿元。这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马云有30亿,那么他将这30亿借给消费者,便就拥有了30亿的债权。他就可以将这30亿的债权进行打包做成证券,卖给投资者进行融资,因为支付宝的品牌效应会使得他的资产证券的热度会很高,他并不愁去卖。那么假如他用30亿的债权又融来了30亿的资金,那么他就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放贷,而在此时,他又会获得30亿的债权,他又可以用这30亿的债权进行打包卖出去再融30亿的资金,再进行下一轮的放贷······诸如此类操作,马云使其30亿的资金循环放贷100次,实现3000亿的放大。我们可以想一下,30亿的资产,怎么能够去担保3000亿的贷款呢?假如消费者还不上钱,出现暴雷之后,蚂蚁的损失最多就是30亿,那其他的锅还得是人民群众去背。到最后损害的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人说,马云资产证券化这一套,其实就和07年美国的次贷是一样的,甚至比美国的次贷还要危险,那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怎么就不能对你监管了呢?
(二)蚂蚁金服与央行的金融控制权博弈
10月24日,马云在中国金融外滩峰会上痛批中国的国有银行,痛批中国的监管体系。以此,来突显蚂蚁金服在普惠金融上的优越性。由于阿里的淘宝和天猫长期以来对于消费者的大数据收集以及其支付宝对于普通人的信用体系的完善,使得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无论在消费行为还是信用程度上,阿里都有着极具影响力的优势。所以,马云强调未来的金融不应当再延续传统的当铺思想,而是应该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来实行资金的融通。并且阿里拥有中国最多的关于区块链的专利,那么对于必须应用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使其开始蠢蠢欲动。所以,阿里在金融领域拥有很多优越性,那是否中国的金融控制权就由阿里这样一家企业来掌握吗?肯定不能。因为无论是怎样的企业它的目的都是逐利性,它不可能会代表全民的利益,也不可能将全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其目标。所以,假设将一个国家的金融控制权交到一个企业的手中,那必然会造成金融的不稳定和潜在的金融危机,就必然不利于中国金融的长期发展。
所以,由央行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合约谈了马云,提出了蚂蚁金服必须进行整改。由此向我们传达出了,金融控制权不可能由一个企业来掌握,并且企业的金融创新也必须要考虑到金融风险。
(三)金融控制权必须由国家牢牢把握
其实,关于金融的国有安排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所争议的问题。金融的国有安排机制是由于传统的制度遗产和建国之后的外部因素共同形成的。它是具有其历史性和合理性的。再者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关于中国的核心产业就必须由国家来掌握,因为只有国家才能够真正地代表全民的利益并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关乎国家命运的产业上。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发展好金融才能发展好经济。市场化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唯一手段,效益性也并非经济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搞剥削以至于阶级分化的资本主义那一套,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始终代表的是全民的利益,故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应当是在社会主义核心理论的框架中,不可与西方金融的发展等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上演的不是华尔街精英金融的荒诞的童话,而是扎扎实实为国家建设贡献,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利的真实写照。另外,经济不等同于幸福,GDP不应当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唯一尺度,在将来一个国家的人民幸福指数更为重要。
(四)结语
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都应当是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而并非为少数资本家利益站台。国有金融应当始终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始终服务于中国人民。国有金融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掌控者,那——只有中国政府!但无论是谁掌控,最后都会具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人的欲望永远走在理性的前面,寻租现象不可避免,在将来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或许是中国金融更有效率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经济研究》,第10期
【2】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1996).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作者:
姓名: 陶世一(2000.03),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学生,本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
邮编:475000
第二作者:
姓名: 宋瑾(2000.11),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学生,本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
邮编: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