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而音乐欣赏课也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通过强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儿童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对音乐这门艺术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小学儿童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儿童自身的艺术感知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开展欣赏课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首先抓住对课程导入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抓住他们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使音乐欣赏课的课堂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接下来,笔者将细致谈一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趣味导的具体措施。
一、创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较高的好奇心,尤其是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更有着迫切的探索欲望。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需要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需要重视导入环节,可利用创编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创编故事导入,一方面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地更紧密,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此外,大部分低年级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地把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其目的是通过有趣的课前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故事化教学,创编与课程贴切的小故事,丰富学生的体验感。
例如,在教授欣赏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这一首歌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把握节奏,脱离课本自主演唱,进而培养其少先队队员的责任和精神。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教学的设计。在课程进行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有关少年先锋队的小故事作为课程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并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创编故事作为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投入于故事化这一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你们作为一名少先队队员,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应该热爱祖国,提高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利用问题促使儿童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再如:在学习《卖报歌》一曲时,首先,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向学生说明《卖报歌》是在是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次,把这首歌和历史背景相结合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后,教师提问:结合这首歌,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想说的么?学生争先回答:卖报的孩子不能上学,但是我们可以上学,还过着美好的生活…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使课堂导入变的趣味、生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使间接的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
部分教师仍然认为,在小学阶段只有数学和语文才是主要学科,而音乐课程是供孩子娱乐、玩耍的附属课程。其实并不是这样,音乐课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音乐课程的质量有效提高,教师自身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对音乐课程的重视,转变教学观念,这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设置悬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主动探索的欲望,进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上欣赏课《赛马》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歌的大致结构和内容,并学习利用打击乐器的方法拍打节奏。因此,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借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探索的欲望。因为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歌曲的旋律和内容非常陌生,所以教师在设置悬念时,应提出简单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来作为课程导入。如:有哪位同学知道赛马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活动?他们是在什么节日中赛马?赛马获胜的话有什么奖励…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悬念中思考,不仅如此,问题也和歌曲的题目做到了贴切,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再如:在欣赏课《茉莉花》时,教师就可以巧妙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沉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进而学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在课程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风景和视频,让他们去猜测这是什么地方,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视频和图片后,紧接着教师可以询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然后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去公布答案:苏州。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领略园林之美的同时,也带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茉莉花》这一欣赏歌曲。如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音乐素养将不断提升。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但在农村这一环境中,落后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观念使他们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音乐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提高学生课程的体验感,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授欣赏课《中国人》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并感受到歌曲中铿锵,有力的气势。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中国功夫的视频,使他们感受中国特有的荟萃。然后紧接着可以让他们根据视频上的动作去模仿,而模仿也是他们特别喜欢的一个活动之一。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在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中国功夫”这首歌去模仿,可以间接地使他们掌握节奏,进而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小学音乐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艺术课程,有利于提高低年级儿童的综合素质。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现状,音乐欣赏课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特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自身没有音乐欣赏课的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趣味导入,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小华.浅谈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趣味导入法[J].儿童音乐,2020(01):70-73.
[2]朱丽莉.小学音乐课堂的多样化导入[J].学子(理论版),2015(19):82-83.
[3]颜秋霞.营造童趣课堂,让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18
[4]王玛丽莎.关于低年级音乐欣赏课中多角度知识渗透的探索—以二年级下册《三只小猪》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