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付明华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三小学,江西抚州,344000

摘要: 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改革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参与为主,重视音乐课程,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去接触音乐、拓展音乐,让音乐课程灵动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DOI:10.12721/ccn.2022.1572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音乐老师要积极探索、创新,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其积极展开律动,提升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加强自己的音乐理论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

一、音乐教师首先要提高对音乐学科的认识

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音乐的集中性、精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的联系:学生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的联系:跳舞,随音乐律动,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歌唱时,能锻炼肺活量,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老师需要加强与提高认识。

二、设计游戏活动,激活节奏感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游戏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引导其参与到和节奏有关的游戏中。这样能让学生尝试深入辨析各种不同的节奏,他们的肢体动作也能更符合节奏性。在这些有趣的节奏游戏中,学生能更好地挖掘音乐的旋律美,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三、趣味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趣味性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期待的课堂组织形式,这可以为音乐课堂带来欢声笑语,学生的参与性也更强。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可以迅速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情绪随之变化和发展。虽然当前很多音乐教师都在尝试这样的教学形式,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时候课堂变成了学生撒欢的场地,出现了不可控的局面,他们对于音乐的深层探寻思维始终没有被激发出来。那么,如何在沉闷的课堂与失控的课堂中找到一条更为和谐的道路呢?这就需要教师研读音乐作品,立足学生的心理实际,找到趣味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使音乐学习更加有效,学生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升音乐素养,找到自己在音乐中的心灵归属。

四、重视评价,关注生生互评

课堂需要评价,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生生互评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也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参与音乐鉴赏活动,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延伸学习的境界。

五、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学行为体现的,只有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行为才会随之变化。而音乐课真正的核心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给予了学生什么音乐能力等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多思考,多动脑,多学习,静下心下功夫钻研。

六、开展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心情舒畅,而心灵也由此获得一种净化和提升。沉闷的音乐课堂,学生的自我个性无法得以释放,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最大的发展,故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欣赏或者创编类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更强烈,素养形成就更具有实效。只有学生在活动中全情投入了,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刻的感悟,审美情趣和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创建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参与,更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活动要有精准的目标和严密的计划。

七、融合舞蹈动作,提升表现力

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按照词曲演唱,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尝试自主创作音乐作品。由于词曲创作的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舞蹈创作做起。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随着节奏自由律动起来,然后思考如何在律动的基础上添加更丰富的动作,展现出曲调的风格,表达出歌词的内容。这样就促使学生逐步提升了舞蹈能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发展。

八、渗透情感,锻造学生优秀品质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情绪高涨、心情舒畅,而心灵也由此获得一种净化和提升。开展音乐活动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活跃课堂气氛,活动结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关注活动后的收获,让学生内化音乐活动的品质,这才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音乐中的情感,在每一次的活动和思维提升中深悟音乐情感,从而提升其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情感性很强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情感,让情感浸润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总结:综上所述,音乐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艺术之门,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其提升理解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叶淑梅.应用体态律动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50.

[2]聂余娟.农村小学音乐素养培养浅探[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102.

[3]吴婷.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J].山西教育(教学),2021(04):35-36.

[4]赵娜.巧用合作,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J].启迪与智慧(中),2021(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