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从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重技能、重实际、重市场。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完全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学生快速掌握从业技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即兴伴奏课,他涉及的学科很多,每一学科都有一些知识与其相关,但不同专业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学龄前儿童即兴伴奏的适用性调整
首先,当就业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时,这一阶段,学生们的身体正值生长发育缓慢期,逐步完善中,身体好动,问题多,对于他们,课程调整如下:
(一)和声选用
儿童歌曲和声语汇简单,旋律中常常出现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声层次清晰、易懂。而复杂的七和弦、变化和弦,则很少出现在作品中。即便是儿童歌曲中的抒情部分,也完全可以用小三和弦来解决。在为歌曲编配和声时,以正三和弦为主,副三和弦为辅。巧妙地把简单的和声融入到作品中,既丰富的作品又通俗易懂。具体实例如下:儿歌《拍皮球》
(二)织体讲授
一首歌曲演唱是红花,伴奏则是绿叶,但只有绿叶做得充分有效,才能更好地突出红花的美艳动人。儿童歌曲大多节奏性强,强弱对比分明。选择动力性强的伴奏织体,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中心思想。反之伴奏织体如果变化的过于复杂,会使孩子们对歌曲的理解造成困难,与他们的意境形成反差。节奏性强的伴奏织体主要有和弦的所有音同时落的柱式型、一个单音、一个双音加以变化的半分解型,还有综合能力较强、以单音形式弹奏的全分解型。具体实例如下:
半分解和弦型
(三)歌曲选择
1.短小歌曲
儿童歌曲与流行歌曲、艺术歌曲不同之处在于,词曲内容浅显易懂,故事线条简单单一。3~6岁的儿童,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原因,他们无法理解更深层次的故事发展线条。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选择,四句体或八句体的短小儿歌,乐思简单,重复性强,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如《两只老虎》、《我的好妈妈》、《打电话》、《小雨沙沙》等。
2.律动性强的歌曲
孩子们活泼好动,很难在长时间保持同一个状态,选择一首孩子们积极配合的歌曲,积极参与的歌曲,让他们有规律的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也便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集体荣誉等等。如《幸福拍手歌》、《请你向我这样做》、《拇指歌》、《手指操》等。
3.诗词改编歌曲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文学素养的积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中学教改、高考改革,语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不在是一门简单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孩童时期,大量积累诗词歌赋,不仅提升修养,还会使你的话语更具感染力。孩子们在理解诗词歌赋上很困难,但用它们改编的歌曲,孩子们却很容易记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如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春晓》、《游子吟》、《悯农》、《咏鹅》等。
(四)具体的编配方法
1.节奏型式的,用简单的重复性节奏,整齐有序的音型,约束孩子们较混乱的肢体行为。
2.音阶式的,一段流畅的音节或琶音,就像一缕清泉流入孩子们的心理,平复他们焦躁的内心。
3.创编旋律,创编一段四小节旋律,根据情境的不同,可选择大调式,小调式,民族调式。
二、中小学音乐作品即兴伴奏的适用性调整
(一)和声选用
中小学演唱的声乐作品,大多在曲式上为复杂,和声功能结构完整,声部层次较为复杂,特别是加入合唱重唱形式的演唱歌曲,在伴奏上更应强调个声部的和声色彩,以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因此,在和声色彩的选用上,在大量选用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的基础之上,适当加入属七和弦、重属和弦、变化和弦等。和弦连接范例如下:
原型:C--F--G--G7--C。
变化一:C--Fm--Gsus4--G7--C
变化二:C7--F--K46--G7--C
变化三:C--F--bA--bB--C
(二)织体讲授
由于学生毕业去向是中小学,所以其声乐作品类型涵盖更为广阔,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独唱、合唱、重唱、小组唱等等。因此对于这类型的作品及演唱方式,即兴伴奏肢体的选择,这样更为灵活、更为多样,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和演唱形式。
1.无旋伴奏
要求演奏者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双手没有旋律的情况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内心的旋律要不停的鸣唱,这样才能不断地感受作品的风格、情绪、段落,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应对手段。左右手的灵活多样性,因为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这种伴奏织体,也更能体现即兴的真谛。
2.有旋伴奏
对于独唱及课堂教学,有旋伴奏织体则更为有效,才能让听者更好地跟随伴奏的主旋律,快速地学唱歌曲,虽然有旋伴奏不及无旋伴奏灵活,但由于加入右手的旋律,再与左手不同织体的相互回应下,使伴奏效果更加的流畅自然,与声乐作品适配度则会更高一些。
(三)作品选择
1.独唱歌曲
中小学一般选用的独唱歌曲,多为天真童趣的少儿歌曲、轻松活泼的校园民谣、内涵丰富的诗词原创歌曲以及紧随时代风貌的红色经典歌曲。作品内涵丰富,歌词阳光积极向上,紧随时代脉搏,能够更好地展现新时代中学生、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发挥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如:《歌声与微笑》、《让我们荡起双桨》、《哆来咪》、《校园的早晨》、《我们的田野》、《生长在祖国的怀抱》等。
2.合唱及重唱歌曲
声乐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发展极其迅速。各大中小学都有着自己的合唱团及合唱队,无论是课内的合唱课还是课外的活动小组,都会看到合唱的身影。它能够唤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因为个声部间,只有充分的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因此,选择一首适合的合唱歌曲,也会使整个演唱形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合唱歌曲主题内容选择上,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健康,符合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政策,也可适当加入外国的大型合唱作品,充分体现音乐无国界,丰富孩子们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