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李姗

乐东县大安中学,572523

摘要: 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和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范畴之一的审美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关教育者的重视,然而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呢?文章拟从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及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两方面,对此课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2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因为让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对美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能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有效课程。因此,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

(一)音乐审美教育主动性较差

如果要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出来,就必须对他们实施全面的审美的教育,即培养出他们在美感方面的观念和素质,使学生可以对音乐的美感具有一定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把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操培养出来。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发展起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审美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落实到位,造成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审美感悟无法产生,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非艺术化教育理念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和美感状态,这和音乐中蕴含的感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会受到感情影响而出现变化。因此,音乐就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感情沟通的纽带。但是目前的音乐教学受到音乐非艺术化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审美教育有所忽视,这样对音乐自身美感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音乐教育必须从艺术视角展开,而一些教师在实际中采取了灌输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说教形式进行音乐教学,这对音乐欣赏式的审美教育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这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音乐学科的教学观念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音乐课堂

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对音乐课堂地位给予正确认知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音乐教师的观念转变。欲得他人重视,必先自己重视。面对根深蒂固的音乐课程偏见,音乐教师必须真正领悟素质教育的精髓,明确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理解自己的肩头重任,并在执着的教学追求中不断感染家长、学生,为大氛围的形成做出努力,而不是放任自流抑或随波逐流,徒做力难挽狂澜之叹。

2.尊重个体差异,正视审美多样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这里的差异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对于好恶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不必急于推广或否定,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开放的音乐欣赏环境,如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大可博闻而约取之。教师应打破所谓技术层面千篇一律的灌输,要引导学生在多方比较和体验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做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允许学生审美差异的存在,进而客观评估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先后和高低。

(二)打破单一模式,构建立体审美课堂

1.拓展教学内容广度,开阔学生的审美眼界拓展教学内容广度,首先要充分打破音乐即等同于学唱歌的单一认知和教学模式,充分引入节拍、旋律和节奏等必不可少的音乐审美构成;同时让学生在单纯的聆听仿唱中倍感优美,知其然之余,还能学会从局部构成方面对其进行所以然的赏析,引导学生不仅会听、会唱,还会说,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搭建理论基石[2]

此外,拓展教学内容广度,还可加大不同音乐形式与风格的引入力度。同一首曲子,经由二胡、古筝、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演奏,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美感,即便是由不同歌手演唱,其展示的美感也能体现出较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同中求异,由此获得审美敏感度的有效提升。不同的音乐风格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感知,如流行乐、轻音乐与古典乐,中国民族乐与西方音乐,带给人的主观审美感知可谓天差地别,它们或明快,或舒缓,或激昂,或低沉。有比较才有区别,有区别才有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发掘作品内涵深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方式之一,每首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其特有的创作背景[3]。对创作背景了解与否,又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审美感知。旋律与内容的结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佳作,二者表里合一,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的两个层次。旋律决定耳朵的美感,而背景或故事大大影响了心灵获取的美感。

3.创造音乐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迁移能力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享受,还能激发学生在实践尝试上的激情。这种从对既成作品进行审美实践到主动创作审美作品的实践,便是学生进行自我审美迁移和运用的有效环节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认可学生的这种尝试,而且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以助其在自我创作的实践应用中进一步巩固审美能力。

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或艺术节等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以集体表演最富审美空间张力。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介绍合唱音乐的相应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进行二重奏或三重奏、男声部或女声部等合奏型设计和训练,帮助学生在与他人共同进行配合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切实地感知到不同声部、不同层次的音乐表现魅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总结

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改革与创新中做出自己的成绩,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把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培养出来,满足社会对艺术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文娟.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讨[J].文渊:中学版,2019(8):58-60.

[2]张莲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1):91-93.

[3]唯刘.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20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