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的思考

黎金铃

赤门中心幼儿园,353000

摘要: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孩子们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条件和机会是否充分,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其中突出了幼儿的感受、体验与创造,在以往的音乐活动开展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活动中目标达成度如何,于是在评价时往往会评价孩子会唱这首歌了吗?孩子的动作表达是否优美到位等等,而忽视了幼儿参与其中的真实感受,孩子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孩子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吗?孩子由此产生的是自信心还是挫败感?于是,我通过深入学习《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调整了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 指南;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
DOI:10.12721/ccn.2021.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思考音乐活动的价值定位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子领域“表达与创造”的目标:“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其中教学建议就提出要“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可见,让孩子们“享受表达的流畅与自主”比“提升表达水平”更为重要。在日常的音乐活动目标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表述:“初步学会某某节奏”“初步学会演唱歌曲“等。在学习《指南》后促使我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幼儿是否学会某某节奏,这么在意幼儿是否学会了这首歌?这难道和我们长期以来追求结果性目标价值取向有关?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活动中,歌曲、舞蹈是幼儿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一个载体。幼儿会唱歌曲、会跳这个舞蹈并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幼儿感受音乐活动传达的美好意境,才是值得幼儿去发现、感受、体验和表达。我们教师也应从机械地让幼儿学习唱跳、学习仿编走向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内容、感受情绪、表达情感”这样的目标表达可以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活动过程,而非结果。

二、思考音乐活动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思考教师的范唱范演: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演会让幼儿接受低水平的艺术熏陶;范唱范演会导致孩子的简单复制;范唱范演使幼儿习惯于一种风格。虽然说我们幼儿园老师多才多艺、认真负责,但大多数只是“半桶水”,有的也会出现唱歌跑调、跳舞出现肢体生硬现象。有的老师虽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但毕竟没有那么专业,在范演的时候就会出现只反映自己风格的情况,因此我们尝试多用艺术欣赏的形式给予孩子美的感受,如:优秀的少儿歌舞节目、优质的幼教素材等。而我们教师也在这样的引导下提升了自身的音乐修养,那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美的感受之后再给予具体的指导。

(二)、思考对幼儿充分的感受体验: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我们教师往往在幼儿还没有充分倾听、感受音乐时就让他们记忆歌词,在幼儿还没熟悉璇律时就让她们张口跟唱,在幼儿还不能自如表达时就要他们张口跟唱,在幼儿还不能自如表达时就要求他们即兴创编与表演。而《3——6岁儿童发展指南》提示我们需关注让幼儿充分感受、充分体验,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把活动的时间、空间还给孩子,多给孩子学习、练习的机会。

(三)、思考对幼儿想象创造的培养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提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因此,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

1、为幼儿创造机会,提供表现的创造空间。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活动程度越高,幼儿的创造力就越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活动设计中我们主要关注幼儿充分选择的机会提供。

2、激发幼儿兴趣,创造幼儿大胆尝试的创作氛围。

我们教师应给孩子恰当的创造和鼓励,努力从孩子的经验出发,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往往会激发出孩子无限的创造动力。过程中给予孩子心里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创作氛围,保护孩子的自由创造,不要让幼儿太过担心是否会受到嘲笑和批评。

3、减少教师的主观输入,保护幼儿的思维独立。

鼓励幼儿自主与独立,减少教师对幼儿的主观控制,增加幼儿的自由选择,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对孩子的言行少一些教师强烈的肯定和否定。

4、增加幼儿的感受空间,积累表现的经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增加感受空间,积累表现的经验。比如晨间活动和集中活动衔接之间让孩子进行艺术欣赏,听听歌曲,看看幼儿的表演,包括优质的少儿歌舞节目,幼儿自身的表演等;午睡起床后,整合下午的音乐表演游戏让幼儿一起唱唱跳跳。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但是孩子们表现出来却是唱得欢跳得乐,潜移默化中也积累了表现的经验。

三、思考音乐活动中积极的师幼互动

教师应该对提问和引导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教师应当从让幼儿“被动记忆”成长为让幼儿“主动听辨、赏析”,从“要求幼儿表现”成长为“激发幼儿表达”从“评价幼儿”成长为“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我们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是否真正提供了幼儿与音乐互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否真正能够让幼儿自由表达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思考音乐活动的科学观察评价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选拔适合音乐教育的孩子,而是面向全体幼儿,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幼儿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身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于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适合他们的要求,并及时给予孩子们鼓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成功。我们坚信坚持鼓励性评价,呵护孩子的自信心是重要的,与此同时我觉得鼓励个性体验,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经历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学习和解读之后,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关注如何正确使用《指南》。对指南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开展还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尝试与思考,不断调整与优化,让《指南》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促进每个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支持策略,真正实现其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小敏,王琳.论学前音乐教育在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教育战线,2013(7):109-11.

[2]许卓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袁善琦,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瑾,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雷作英, 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6, (01).

[6]李晋绥, 音乐教育要利于幼儿成长[J] .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05).

[7]苏芬芳, 浅谈幼儿音乐感知力的培养[J]. 安徽教育,1999(01).

[8]宋志红,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 学前教育研究,1996(05).

[9]徐卓娅, 幼儿园音乐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