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打击乐器非洲鼓在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实践应用

韩俊玲

曲阳县路庄子乡安羊村幼儿园,073100

摘要: 打击乐器是孩子学习声乐最好的启蒙乐器,因为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很简单的,而且不会因音准问题而感到烦恼,完全能够满足孩子对音乐学习的渴求,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打击乐器主要表现在对歌曲节奏的反映、领悟、模仿和记忆,让孩子能够有节奏的做出运动,让孩子的智力开发受到良好的促进。对孩子的身心均衡、和谐的成长产生了相当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孩子反应更为敏捷、思维更为开阔、观察力更为细致、创意和想像更为的丰富。
关键词: 非洲鼓;幼儿园;儿童声乐培训
DOI:10.12721/ccn.2023.1572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非洲鼓在孩子节奏感训练上的优点明显

(一)非洲鼓本身容易发出声响,有助于孩子的艺术培养

和其他乐器比较,由于非洲大鼓本身更易于发出声音,因此使用的困难也相对较小,在孩子乐器启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尽管孩子在教学的初期,并不能充分了解与非洲鼓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方法,但非洲鼓还是能够赋予其相应的音乐能力,使孩子体验打击乐器的魅力。所以,非洲鼓课程对培养孩子在声乐教学中的自信心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各个时期的音乐反馈,都能够对孩子下一阶段的认知行为产生启发效果,进而产生一种有序的循环,有效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能力,使孩子身心处于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

(二)参与方法的灵活多样,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活力

非洲鼓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但是从课堂实际中我们会看到,以非洲鼓为主体音乐内容的音乐教育,课堂内涵十分丰厚,教育中的很多要素,都能够渗透到非洲鼓课程之中,全面点燃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和自身动力。也就是说非洲鼓教育课程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其他课程有机的结合,能够达到一加一大等于二的效应。因此将非洲鼓教育和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乐于参与各种运动中来。

(三)提高孩子对节奏的认识与掌握,为孩子的认知与心灵发展打好铺垫

节奏是声乐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非洲鼓是一个打击乐器,拥有节奏感好、表演方式新颖、容易上手的优点,能够有效培养孩子对歌曲旋律的了解与掌握,为孩子今后的音乐欣赏与音乐掌握打好基础。此外,非洲鼓的表演和活动形式十分独特,孩子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四肢的配合意识,强烈的韵律和身体活动都能够有效提升孩子思维的积极性,给予孩子沉浸式的感受,真正实现快乐学习,提高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在当前中国幼儿节奏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困难太高,挫伤孩子的学习信心

在教育现实中,不少老师过分注重对非洲鼓的基础知识和弹奏方法的讲解,给孩子们的教学和运动带来了太多的身心压力。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实际行为能力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在这一时期学会全面的非洲鼓弹奏方法,如果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太大,课堂教学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现实水准,非但起不了预想的作用,相反还会给孩子们的信心带来很大冲击,影响孩子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难度和儿童现实情况的背离,影响的不仅仅是儿童的身心健康,还是儿童的思想成长。因为知识点太多,孩子只能很简单的回顾部分知识,完全没有意识进入到讲解和分析的过程,长期下来,孩子就容易放弃思维,不利于其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二)孩子本人对非洲鼓不感兴趣,因此游戏兴趣也不高

从表演形态上分析,非洲鼓的表演形态较为简单,简单的敲击动作甚至和孩子在日常生活或者学校中的一些情景类似,在缺乏进一步认识的状况下,对孩子的吸引力有限。尤其非洲鼓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孩子无法在环境中体会到这个乐器的魅力,不像吉他等乐器,孩子在收看节目和现场表演中常常遇到,能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又或者是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有着天然的环境人文因素。这些情形下,老师如果直接让孩子进行非洲鼓练习,就会让孩子本身兴致不高,只有老师强迫规定了,孩子才会勉强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而这明显没有实现非洲鼓教育的目的。应该说,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是非洲鼓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直观决定因素之一,同时更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直面的一个环节。

(三)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下,孩子缺少参与感

孩子的智力发育还不完善,在研究与思索问题时需要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很多老师在课堂中为节省时间,甚至是认为孩子自己并不具有思维方面的特殊才能,而把基础知识传授当成上课的重点与教学内容,不论是对基础知识的介绍,或是对非洲鼓的具体弹奏,均是老师自己进行,而孩子们只是在被动地听课,而并未实际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孩子们集中精力可以保持的时间很有限,在这样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下,很快就会缺乏耐性,甚至产生走神等的状况。此外,孩子们还不具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其已形成了相应的独立思考意识,所以哪怕孩子的观点和意见是不完善的、幼稚的,或者是错误的,也要诱导孩子去反思,要使孩子们尽量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以口语、文章等形式表达。但孩子的思维发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持续地推进与发展,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短期而言或许会有加速课堂教学进程的效果,但显然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三、通过非洲鼓训练中班孩子节奏感的实施方法探究

(一)确定教育对象,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孩子的自身素质和发展需要

老师们在进行大班的非洲鼓教学时,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因为学习非洲鼓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终极的教学目的。而老师们只要通过对非洲鼓的教学,引导孩子体会打击乐中乐器的旋律起伏,从而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并引导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就不必对孩子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语言实际表达水平等方面,进行过严格的要求。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老师们才能够针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喜好和需要,选用恰当的乐器,进行非洲鼓教学。老师通过把鼓点旋律,渗透到具体的歌曲情境之中,带动孩子进行沉浸式的课堂练习,培养孩子对情感、旋律和信息的感受能力,训练孩子的欣赏意识以及对声音的敏感性,使孩子能够体会到旋律对声音和情感传达的意义。

(二)利用适当的课前导入过程,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们为什么对非洲鼓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因为孩子们对这个音乐世界十分陌生,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会错误地以为非洲鼓表演只不过是单纯的敲击行为。要想提高孩子们对非洲鼓乐器的学习兴趣,老师就必须进行充足的课前预备,并进行正确的课前导入过程,使孩子们慢慢地对非洲鼓这个乐器及其形式逐步熟悉起来,从而真正体会到其精髓内涵。当进入了课前导入阶段之后,随着孩子的学习兴致和意愿的提高,对于老师的配合程度也就会增加,老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倾注到课堂实践以及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之中,而非纪律来维持和引导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品质与效果。

(三)重视孩子们在非洲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增强孩子的音乐活动参与感

在前文我们曾经讨论过,孩子练习非洲鼓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增加有关基础知识和弹奏方法的了解,而更为着眼于培养孩子节奏感和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想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应该重视孩子在非洲鼓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虽然这一时期孩子的技能水平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要替代孩子进行各种实际教学活动,恰恰相反,需要在课堂上给孩子创造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与空间。老师只有提高教学积极性,切实让孩子融入到课堂之中,才能在限定的上课时间内,使孩子充分调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四肢和头脑密切配合,提高孩子精力的聚集,最大化限度的发挥非洲鼓教学在孩子的成长中的关键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老师们可根据开展游戏形式的课程,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非洲鼓教学和孩子们在心理健康、体质等几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结合等方法,组织老师进行各种计划。

参考文献

[1] 陈岚.叮叮咚咚,会说话的节奏——音乐活动中幼儿节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03).

[2]陆沈爱. 非洲鼓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