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承载着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和精神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既是振兴民族音乐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等科目。音乐教育为应试教育让路,使得民族音乐文化无法真正走进初中音乐课堂中。其次,当前仍然有一些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没有真正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课程和学生的重要性,过多地关注西方音乐文化的讲授,忽略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一些教师在开展初中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中慢慢丧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如此一来,初中音乐教学的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学生也难以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此外,现有的初中音乐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缺少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制约着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课程资源
我国教育部门要增加对初中生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方面的专业教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阻力。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能够走进初中生音乐教材中,教育部门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难易程度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在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时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能够持续地接受音乐文化的影响,保证教材的质量。除了传统的教授方式外,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展很多形式,比如可以利用身边一些道具,小型乐器教师现场演绎音乐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看见音乐文化的特点和表达的意思。如果学校资源充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合理运用,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体验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比如,利用此阶段学生爱玩的特点,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进行乐曲的弹奏,鼓励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指导,这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比如在学习 《万马奔腾》 时,其中运用的多种传统乐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道具进行模仿,分章练习,在课程结束时,班级进行成果验收。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学校应把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作为初中音乐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教师也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环节来渗透音乐教育,教师可在学生休闲娱乐的时候,播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舒适又放松的日常环境,让学生能够爱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而逐渐喜欢音乐,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利用学校的环境进行音乐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音乐选段,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音乐教育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是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素养教育,所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而要将其对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了解音乐所承载的内核思想,以它为参照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影响进而达到继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借助学生熟悉的工具、素材、形式,运用音乐特有的语言,将音乐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物质形态相结合,促使学生理解音乐的精神和含义。学校开展音乐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不会马上看出成效,但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在此时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让文化传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地选择。民族音乐作品与一般作品不同,民族音乐作品蕴含着民族传统和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信仰、价值。从民族音乐作品上可以看到民族过往历史的发展情况,又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作品上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文化。
3.进行民族音乐艺术创造
所有的学习都要有学习兴趣才能顺利进行,有兴趣诱导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教育也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按照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能力等方面开展民族音乐教育。音乐和舞蹈是捆绑关系,音乐的律动可与舞蹈动作结合,所以民族音乐教学中使用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相关学者也说过,在音乐艺术中如果将音乐比喻成声音,那么舞蹈动作就是形体。由此可见,音乐和舞蹈的密切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节奏欢快、个性鲜明、活泼明朗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比如《丰收锣鼓》,展现了人们丰收时的喜悦,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动作编排,这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民族音乐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播放相关纪录片和音乐作品,向学生传达音乐艺术作品所承载的精神情感和内心世界。音乐作品也能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愉悦的听觉体验。民族音乐将人的情感、美感、心理反应和欣赏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人们身心的呼应,这样就达到了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染效果,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体验。与其他形式相比,它传达的审美艺术和学生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综合艺术表达方法,学生在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节奏等条件的影响下,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可以张开创造力的翅膀,加上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美的熏陶。
结论:总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浸润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通过更新音乐教学理念、加强音乐背景教学、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等,实现民族文化与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植民族文化之根,方能塑现代音乐之魂!
参考文献:
[1]徐宠. 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2]康东珍.初中课堂中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析[J].快乐阅读,2015(20):3.
[3]尉兴.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17):123.
[4]张莹莹.世界民族音乐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应用探析——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J].音乐天地,2015(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