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平台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初中生的道德情操,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初中音乐教师要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然而,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不足,诸如,部分音乐教师注重对歌唱技巧与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初中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的音乐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教唱层面,很少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导致学生的审美素养未得到培养。鉴于此,初中音乐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切实培养初中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的一种综合能力。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还融合了感觉、视觉、思维、想象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同时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多元内涵,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推动学生多元参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之美,可以对学生产生多元化影响,从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品味美增添丰富渠道。
二、初中音乐审美教学开展的积极对策
(一)调动音乐兴趣
因为要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验,就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驱动力。如果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不愿意去听、去品,那么,其他策略也就失去了着力点。有些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本身有娱乐性,初中生喜欢歌星,也喜欢听歌曲,兴趣应该不是问题。但其实,学生的音乐兴趣主要是指向“流行”音乐,其中一些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不高,特别是在思想审美方面,甚至是在传递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迷茫、彷徨、幽怨等)。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主流、健康的音乐产生兴趣。而在这方面,学生的兴趣度显然不高。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主要策略就是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多组织音乐活动。
比如在学《歌唱祖国》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排练,然后,回到课堂上,各小组先后上台演唱,大家进行评比(当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们把演唱过程用手机拍成录像,在课上用多媒体展示)。这种比赛、合作的学习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点,着力培养音乐表现技能和审美素养——随着这些能力、素养的提升,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会逐渐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兴趣是素养发展的驱动,素养为兴趣提升提供支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文接下来所探讨的策略,都有益于兴趣的调动。
(二)拓展背景,把握内涵美
每一部成熟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特点,再现了人们的生活或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具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音乐鉴赏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拓展作品的文化背景,指导初中生进一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刻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在鉴赏中受到情感熏陶。
例如,在欣赏歌曲《中国人》时,老师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歌曲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这个特殊的时刻,刘德华演唱了这首振奋人心的爱国歌曲,拉近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民族血脉,这样,初中生结合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素养,从中积累鉴赏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三)扩大类型,体验多样美
音乐无民族之限,无国界之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学会欣赏古典音乐,还要能聆听流行音乐;既要会欣赏管弦乐,又要懂得欣赏古筝、二胡、长笛等器乐。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乐器类型,引领初中生体验音乐的多样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欢欣的日子》中,学生能在乐曲中想象解放初期农民分得土地后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情景,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审美素养。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中,仿佛能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为彩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情景,感受他们凄美的爱情,在鉴赏中提升审美素养。
(四)在获得美感的基础上传授知识,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唱新歌传统方法是先教歌谱,而学生兴趣一上来往往不在学谱上,我们为什么不顺应学生这种心理,先唱歌再学谱呢?学生初步学会了唱歌,对歌曲产生美感而动情,就十分乐意学习歌谱,学习效果肯定更好。再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等乐曲时,先引用国画《春江花月夜》导入教学,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利用“画”“乐”之间的天然之缘,以“诗”为纽带,将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进行巧妙地迁移,从而使音乐欣赏教学的导入过程呈“画----诗----乐”之走势,自然流畅,脉络贯通,水到渠成。这样,学生便很顺利地沉醉到音乐情趣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旋律,同时让有乐器特长的学生尝试配乐。通过优美的旋律、自主的演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管弦乐曲的特点,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的表演,使学生主动感知音乐,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创设体悟情景
音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把握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这个特征,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地将视觉审美元素引入课堂,在带领学生欣赏、学唱的时候,用多媒体给学生构建一个直观情境。让学生从视觉直观的角度去感悟音乐所要表现的美,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校园的早晨》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在课前专门用录像机拍摄一组学生们迎着朝阳背着书包进入学校、喊着口号整齐地晨跑、在教室中跟着教师学习知识等镜头,编辑成一个视频短片。在学生学唱时,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歌曲所要表现的“美丽青春时光”“美好校园生活”的思想美感,就在学生观看自己生活画面过程中产生了共振。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初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审美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赏析音乐的能力、从音乐中发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之超.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北方音乐,2020(23):229-231.
[2]秦东霞.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115-2117.
[3]刘军.立足时代潮流 渗透审美追求——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19.
[4]金彩萍.音乐欣赏,美寓教学——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38(1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