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融合策略

白兰

云南省昆明市中华小学,650000

摘要: 小学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开设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比较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不能给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带来显著提升的音乐课往往得不到重视。当下,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音乐课不但要发挥自己在“美育”当中的作用,还应当响应“五育融合”的思想,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五育融合;小学音乐;民族音乐;融合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2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能丰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音乐素质,同时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与文化自信。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注意到,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课堂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不能依据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注重与学生进行课上与课下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民族音乐的美,逐步培养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民族音乐丰富的情感内核中陶冶音乐素养。

一、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民族音乐种类繁多,有歌曲、戏曲和乐器等。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音乐形式与内容,构建了民族音乐的根基。其特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丰富性特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形式,因此具有丰富性特征。第二,不确定性特征。民族音乐是通过口头产生、流传至今的,这一实际情况导致民族音乐具有迁移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第三,通俗性。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音乐文化,蕴含着劳动者的精神与意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更被人们喜闻乐见。第四,实用性特征。因民族音乐是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民族音乐有着最原始的功能,例如劳动号子沿用至今。而民族音乐表现出的劳动人民的态度、力量等也是对劳动者生活现象的直接反映。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合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兴趣薄弱

在开放性社会下,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机会和渠道,这是抑制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一大因素。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民族音乐的受众不断减少,“潮流”音乐在学生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上,他们要么嬉笑打闹,要么就是满脸不屑。例如在人教版民族音乐“放马山歌”的学习中,本首歌是云南西部的山歌,用简单的歌词反映了这一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但同学们的关注点却在民族音乐发音上,独特的发音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大笑,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且降低了教学效率。学生的片面认知影响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音乐资源不足

我国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受众面狭窄、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音乐光盘记录的民族音乐视频年代久远、画质不清晰,难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感官。另外,民族音乐多以方言的方式展现,但缺少字幕辅助难以被学生理解。同时,音质不纯也是影响学生欣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背景音乐杂乱缺少优美性,而小学生耐心不足难以仔细聆听。

(三)忽视民族音乐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但小学生自身认知薄弱、知识不健全的特征也必须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民族音乐教学开展效果与教师的理解度和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前的音乐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侧重西方音乐教学,缺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1]。诸如在人教版民族音乐《快乐的泼水节》《那达慕之歌》的学习中,音乐教师因自身水平不足无法将歌曲内涵、情感全面展示出来,只是蜻蜓点水的略过。实则民族音乐包含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和渗透,如若教师自身认知不足,势必影响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渗透与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在思想中重视民族音乐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首先要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关注,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知。民族音乐是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组合而成,使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不同的民族音乐,还可以加深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因此,要确立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把它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学就接触民族音乐、学唱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歌,并把优秀的歌曲推荐给学生,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和体会到我们的民族音乐,使学生更加喜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的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在行动上学习民族音乐

要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得到真正的弘扬与传承,必须在实际的行动中加以体现,将民族音乐真正的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尽管也有一些有关民族音乐教学,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关注,致使其实施的成效并不理想[2]。因此,广大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落后思想,提升民族音乐在学生中的地位,不断汲取民族音乐中的“营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充分体会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乐,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价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弘扬民族音乐

在推广民族音乐方面,应该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听、唱、节奏训练等方法来教授少数民族的音乐。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创造有趣的教学环境,把民族音乐与学生的认知结合起来,增加他们对民族歌曲的认识。在课程中,我们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和民族歌曲,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各种民族的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3]。在课外的学习中,要安排各种有关民族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比如组建一个民族音乐的兴趣班,让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民族音乐;通过校园电台向同学们播放优秀的民族节目;鼓励同学们参与有关民族音乐的竞赛,传承民族歌曲;在节假日期间,可以举办以民族音乐为主的专题演唱会,并安排同学们演奏富有地方特色的曲目,弘扬民族音乐。这些活动的实施,既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四)在教学中发展民族音乐

在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中,要合理地提高民族音乐的比例,并将其纳入到民族音乐作品进行精选,挑选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优秀的民族歌曲,这很好地满足了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还应采用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法,借鉴和引入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教学法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音乐教学法等等,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我国的音乐教学现状,选择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并根据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创造出一种符合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提高我国的音乐水平,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五育融合的教育是可能的。通过对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小学音乐教师在关注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民族音乐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超.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13):145-146.

[2]俞飞英“.寻趣”民族音乐,感受特色魅力--以湘教版第三册《阿凡提骑驴》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09):37-39.

[3]任佳儿.感知美·表现美·理解美: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三策略[J].福建教育,2021(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