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当重视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艺术学科新课标提出“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小学音乐学科中的育人资源,实施以德育美。教师根据“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理念,在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在讲解音乐知识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存在着问题,学生主体不够突出,德育资源不够丰富,德育渗透方式较为单调。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高效渗透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辅助学生理解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情感性、人文性等特点,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心境下创造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通过深入研读音乐内涵,引入丰富的育人资源,实施针对性点拨与指导,能够辅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1]。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大都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主题内容,渗透德育相关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感知音乐之美,促进学生在歌唱等艺术表现中感受音乐情感,在创意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与发展团队精神,更好理解音乐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师基于小学音乐课程的主题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能够促进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内涵,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在音乐的创意实践中引领学生团队合作等。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渗透德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未能突出学生主体
过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直接讲授的方式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无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探究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无法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在花粤版三上《大海啊,故乡》教学中,教师只是借助这首歌曲的资料与歌词进行单独讲解,直接进行讲述: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但是,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德育资源不够丰富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引入丰富多样的资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一些教师在渗透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仅仅结合有限的图文资源渗透德育,导致德育渗透的效果不佳[2]。比如在花粤版四上《快乐的铁匠》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老铁匠的勤劳与乐观向上的品格,教师如果仅仅分析曲谱与歌词,所引入的德育资源不够丰富,就无法达到相应的德育渗透目标。
(三)渗透方式较为单调
小学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渗透方式,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探讨,基于音乐的育人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但是,一些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较为单调,多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渗透,无法有效达到相应的德育渗透目标。因此,基于德育渗透的目标,教师应积极探究更为丰富的德育渗透方式。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创设生动音乐情景,认识音乐背景资料
基于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根据“双减”政策提出的课堂减负提质的意见,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先要分析音乐课程的主旨内涵,提前准备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以图文与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设计和制作教学的资源。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运用资源创设生动音乐情景,促进学生认识音乐背景资料,从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以此初步渗透德育。
例如,花粤版三上《牧童之歌》,本课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与骑马的动作,认识和交流新疆特产、风景与民俗等,形成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师先要搜索与整理丰富多样的音乐背景资料,融入与新疆民俗和风景相关的图文与视频资源,在课堂上借助智慧平台展现画面与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音乐课堂情景,引导小学生欣赏新疆美丽的风光与独特的民俗,以此引发学生交流。学生可以认识到新疆是风景如画、特产丰富的好地方,新疆人民能歌善舞,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向往之情。
(二)引入音乐欣赏任务,赏析音乐情感内涵
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独讲授的授课方式,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欣赏、积极表现、参与创造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单独讲授的渗透方式,而是根据音乐主题内容,引入一些音乐欣赏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各类方法赏析音乐的情感内涵,可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3]。
例如,花粤版四上《浏阳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唱这首民歌,学会用欢快的歌声演唱,让学生感受其中热爱家乡、崇敬毛主席的情感。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浏阳河》的古筝独奏曲,提出问题:你感受到乐曲的怎样情绪?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优美舒展,欢快活泼”的特点。打好基础后,教师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的歌唱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回答这些问题:歌曲中赞颂了什么人?为什么会用湖南方言演唱?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探究,使之欣赏其中蕴含的热爱家乡等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组织丰富音乐活动,涵养热爱生活态度
基于艺术表现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德育渗透的需要,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如个人独唱、小组轮唱、全班合唱、身体律动等,引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可以认识音乐与生活的全面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之形成涵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例如,花粤版五上《歌声与微笑》,这是一首富有时代气息、被青少年喜爱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喜欢广交朋友的热切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具备的资源,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唱方法后,组织小组轮唱、全班合唱、合奏活动等,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些音乐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各小组进行自评与互评,需要基于情感表达、演唱效果、歌唱技巧等多种要素进行评价。教师要根据音乐活动实施效果与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基于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根据小学音乐课程内容,教师还应当组织与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自或者合作参与到各类活动当中,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4]。
例如,花粤版五上《十二生肖歌》,教师要指导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活泼的情绪与诙谐的声音,在模唱中唱准各类节奏型。还可以借助图文与视频资料、十二生肖面具等,组织各种音乐表演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参与其中,分组进行展现。通过小组合作表现,才能提高音乐表演的效果。通过实施这项活动,可以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结合文化理解音乐,形成文化自信素养
音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很多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这些音乐,结合文化理解的素养教授音乐,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师需要认真分析音乐的文化元素,有选择地教学。
例如,花粤版五下《画脸谱》,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京剧艺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京剧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京剧独特魅力中形成文化自信的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丰富多彩的京剧相关知识,借助图文与视频讲授京剧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听、画、赏、唱等活动,理解京剧的文化内涵,在表演中与人合作,体验戏曲艺术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双减”政策的理念,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以德育美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师要明确渗透德育的意义,明确过去德育渗透的问题,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渗透策略。教师需要根据学情与教学现状落实德育渗透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艳飞, 周新梅.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策略分析[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17):128-130.
[2]赵金英.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0(33):84.
[3]张晓红.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音乐教育, 2021(10):329.
[4]温晓坚. 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J]. 北方音乐, 2019, 39(16):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