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地方高校教研室有效管理及其功能优化探讨

李启朗

安徽建筑大学数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我国高校教研室发展历程以及功能变迁,并对高校教研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高校进行有效管理评估机制及其功能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研,管理, 功能, 评估机制
DOI:10.12721/ccn.2025.157017
基金资助:教育厅重点项目:“基于交通信号诱导的过饱和组合瓶颈系统建模及其拥堵消散规律研究”(KJ2019A0783)资助课题。
文章地址:

大学治理包括大学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即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关系;大学内部各级组织的规范运转问题。教研室作为大学内部组织是落实办学目标、完成大学使命的重要载体。教研室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室,是高等学校中直接地组织和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并担负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的基层学术单位。

一、我国高校教研室发展历程及其功能变迁

国外高校没有教研室这一组织,我国解放前的高校也没有。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造就了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师资队伍随之扩大。在培养建设人才的重担下,有些工科院校系的教师人数达到百人,以至二、三百人。那时学习前苏联、东欧教学管理经验,在1952年院校调整后,普遍增设了教研室这一级组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对它有专门定义:“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教研室既是协助系主任管理教学的组织,也是在系领导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级组织。其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院(系)对教研室管理;二是教研室内部的自我管理[1-8]

建国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高校功能的不断拓展,我国高校教研室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教研室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及师资培训,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紧接着,60年代,教研室的功能从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发展,组织教师下工厂,到企业中、到生产第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初步走上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到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教研室已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研究机构;现如今,教研室已发展成成熟的学科型机构,教研室功能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组织教学功能上,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安排教师,研究教学艺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组织科学研究功能上,要发挥学科专长,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通过科研活动提高教研室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以学科专长优势面向市场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经济收益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二、高效教研室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研室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教研室管理,大部分高校似乎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管理体制、定位、责权利等都不够明确。缺乏教研室工作成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疏于教研室自身权利保障制度的建设。长期以来,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教研室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高校普遍对教研室的功能重视不够,对教研室的建设发展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对教研室困难的重视支持不够。学校没有与教研室直接对话机制,没有直接对教研室进行评比和表彰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跟不上,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教研室本身的工作状态与管理水平低,学术性、业务水平低。教学与科研任务脱节:要么只重视教学不重科研,要么一心搞科研,对教学于不顾,两者在教研室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其结果是教研室里教师的能力只是得到了单向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教研室内部缺乏自我管理,因为“无法”可依,或即使有教研室管理条例但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部分教研室主任并非自愿担任而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有些教研室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比较松散、低效甚至无序的状态,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另外,很多教研室教学任务重,教师人员总量跟不上专业发展招生工作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制度执行的实效性。好的和谐的教研室文化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手段,也是教研室自身体制正向发展的潜在基石。如今,教研室要么没有任何载体的文化活动,要么活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这也是教学研究活动多流于形式直接原因。长此以往,有的教研室活动虽多,教研活动却少;甚至有的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安排在教研室活动时间,以尽量少地参加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学校各种会议较多,使得教研室的活动没有规律,教研室的一些安排往往难以及时落实。另一方面是因为教研室学术气氛不浓,教师之间相互研讨、交流彼此的科研进展情况之类的学术活动不多,学术氛围难以形成。有些教师觉得参加教研室的活动没有收获,甚至有的认为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教研室活动的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学校和院系领导对此心知肚明,也不愿意参加对教研室活动,对于教研室活动的表态不明确。因而,对教研室的情况了解越来越少,无法及时倾听一线教师心声。

三、高效教研室有效管理评估机制及其功能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加。但是,改革始终沿着不同的路经进行:一是研究型大学采取重构策略,倾向于取消教研室,重构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二是教学型和应用型大学采取完善策略,倾向于保留教研室,完善制度使其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更需充分发挥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必须对教研室实行有效管理。高校针对教研室必须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条例和评估体系。王建刚学者对教研室评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一级、二级评估体系。但是还需完善。例如,可增加教研室文化建设、高校保障教研室制度及教研室自身权利保障制度建设等。在教研室自身权利保障制度建设中可以增加团队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二级评估体系。例如,对获得省级、国家级项目的老师,学校可以给予10%、20%经费配套供教研室;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也要有相应的经费配套供教研室;教师个人的学生评价排名位于院系全体老师前25%也给予具体经费配套供教研室等。另外,全体老师对活动经费享有集体支配权。在教研室文化建设方面,每学期教研室要对教师个人的学学生评价排名位于教研室全体老师一名和最后一名进行观摩教学,学习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不足等。活动经费可用于支持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及暑期疗养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研室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改革。高校如能对教研室进行有效管理,教研室的功能得到全面的发挥,那么高校的教学、管理、发展必然加速,高校的专业、学科、课程建设将受到实质性的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提升,并最终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闰淳冰. 论我国高校教研室的完善与重构策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9) :35-36..

[2] 王建刚. 关于高校教研室评估问题的探讨.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3(3) :65-67.

[3] 魏火艳. 知识共享视角下的高校教研室文化构建.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4) :127-129.

[4] 植竹茂. 我国高校教研室的功能变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126-127.

[5] 韦红卫,韦建宝,周岐江,黄勇平,卢晓茜. 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5) :874-876.

[6] 姜立松,曲明川. 浅析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3) :101-102.

[7] 张旭. 某医科大学教研室效率评价研究,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0.

[8] 李燕. 教研室职能研究-以济南市教研室为个案,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是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jyxm0663)和安徽省 

作者简介:李启朗(1978.08-),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