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电力科研单位对电力计量技术在使用中的优化与创新,技术在电力终端中的集成应用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地区供电企业内的供电模式也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呈现一种科学化、完善化与合理化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的是,企业传统的供电模式、陈旧的电力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产业背景下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开展相关中,尝试进行新技术的引进,进行一体化供电服务模式的优化。目前,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在市场内仍属于科研单位的最新研究内容,当计量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现代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集成后,电力系统中的资源调度、传输等工作开始表现出一体化趋势。当相关工作发生集成后,系统终端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人员的工作量逐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供电终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更高,电力企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也将同比例增加。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内的大部分供电企业已在产业融合变革发展视域下,实现了产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电力计量技术在市场内的可用范围更广,甚至一些国外电力企业与电能生产厂家也在此过程中投入资金进行新技术的引入。因此,可以认为此项技术在企业终端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安全调度、资源配置等方面工作中,均发挥了应有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市场内进行电力计量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大规模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电力计量技术管理
2.1实现电力计量管理体系标准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的改革创新推动了电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了合理保证计量标准化控制和操作体系的实施,我们应该在管理方法和工作团队中贯彻智能化、标准化的标准,加强思想指导,塑造标准计量工作理念。在精益管理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电力公司的具体发展,构建标准化的系统管理,为电能计量工作全过程的标准化提供具体指导,优化计量步骤,调整不符合供电系统管理办法要求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内容,建立一体化、动态的监测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此外,测量信息系统可用于控制电力运行状态的全过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可立即反馈给操作。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减少异常危害。此外,要提高计量管理规章制度的透明度,使员工及其社会发展能够监督电力企业的发展,不断明确提出优化电力计量管理的建议,对计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
2.2建立电力计量技术层次化管理中心
随着我国科学生产水平的提升,电子软件技术、现代化网络技术等集成了产业核心发展理念的技术,都在市场中表现出较大的进步,这一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计量技术层次化管理中心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但我国现有的管理技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略显不足,因此,在进行管理中心的构建时,可参照优质案例中的层级结构,对管理中心中不同任务与项目进行管理。建立电力计量技术层次化管理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电能量数据的集中性管理,由于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用户数量的增加速度已超出预设。在进行不同住户电能量数据的采集时,工作者与技术人员需要面对的是大量复杂、庞大的信息数据,一旦此部分数据在传输或共享中出现失真或遗漏问题,不仅会对企业业务运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在市场内造成负面的反响。因此,需要在建设管理中心时,在其中增设一个专门用于电能数据管理的中心区域,收集并整理大量的电能量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开展电能量数据的动态化采集工作,并在采集数据与信息时,做好对数据变化趋势的监控,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辅助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进行决策与评估。
2.3计量设备的标准化配置
为了促进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做好硬件环境的质量控制,对测量设备和检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在设备应用层面,电力工程计量应在规范采购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重视高精度测量仪器设备的检测和管理,并在中后期维护保养工作中完善硬件配置。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检验和测量设备及仪器设备的管理,从设备采购总体规划的角度,做好安装、调整、运行监控和维护阶段的工作。同时设置专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完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按时对专用工具和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持续保持优良性能,为计量工作提供客观应用;另一方面,应建立专业的设备管理档案,对各种测量数据信息和仪表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文件分类和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测量偏差的概率。同时,加强计量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协助他们灵活使用各种计量设备和考核量表规范。对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计量标准值的准确性。长期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发生损坏时,应根据具体应用要求和规范填写报告。
2.4构建电力计量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完成上述内容的研究后,采用构建电力计量技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方式,进行技术在管理中风险的规避。当电力计量技术被引进电力企业中时,企业需要先进行技术与企业电力项目的对接,完成技术的对接后,对技术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例如,电力计量技术与电力企业现有的供电设备参数是否匹配、使用此项技术能否达到对电能的高精度计量与统计需求等。针对此方面的风险,可采用对技术试运行的方式,进行技术匹配性分析。同时,对于电力计量技术在使用中的技术问题,可采用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方式,降低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营造成的损失。此外,执行技术在使用中的紧急预案,一旦技术出现异常告警,可通过启动紧急预案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的处理与规避。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将电力计量技术在使用中的风险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电力计量技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达到对技术管理过程的优化。
2.5构建计量技术标准化应用机制
测量技术是电力精确测量的主要内容。供电企业不同的电能计量要求,促进了设备类型和技术之间的差距。首先,供电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国家技术法规和企业具体供电条件,对计量技术的使用进行规范化操作,加大信息规划资产和管理方法的资金投入,更新医疗设备,完善技术管控,确保测量数据信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带来以用户为中心的更优质的供电服务项目;二是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对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生成相应的质检日志,逐步完善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电能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电能计量数据信息的偏差;第三,供电企业应整合新形势下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电力需求,有效调整电力计量方法,加大引进和资金投入,鼓励研究人员进行深入分析,鼓励研究人员加强科学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交流与交流。同时,我们将继续拓展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科学调整员工力量结构,加快专业人才引进,为新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3结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供电系统软件服务管理的总体目标、精确定位和技术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为了确保客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供电公司应完善标准化计量技术、机械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按照加强计量工作标准化管理,积极引进优秀计量技术,注重机械设备维护更新的方法,对计量管理进行动态控制,促进电气应用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从而为供电企业在新时期的测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芬.北斗授时在电力计量系统工业物联网时钟同步的应用[J].卫星应用,2021(7):51-57.
[2]朱孟周,孙志明,黄强,等.基于Gabor变换的电力计量设备运行故障诊断技术[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1(10):249-252.
[3]俞磊,陈海滨,朱铮,等.动态传输下基于改进卡尔曼滤波的电力计量计费数据状态估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21,33(2):102-107.
[4]肖勇,郑楷洪,王鑫,等.基于联合神经网络学习的中文电力计量命名实体识别[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1,48(3):32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