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应更注重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艺术课,而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和演唱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合唱教学效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合唱教学越发重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歌唱习惯的养成
唱歌是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信、自然地演唱,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有表情地歌唱。为了培养学生唱好歌,我们需要用专业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教法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姿势,科学的呼吸,有共鸣的声音来演唱。在歌曲的演唱中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咽部健康。在教学中,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还没有开声准备就直接演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和演唱技巧,尤其是在合唱训练中,负责高音的学生经常犯大喊的错误。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唱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找出他们在唱歌方面存在问题的地方,教会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发声,提高其合唱能力。例如,在排练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高声部的旋律高音到了小字二组G,在演唱时很多学生的声音已经不受控制,发出了破音、尖音,声部的均衡完全被打破,失去了和声的美感。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从气息、发声位置、咬字口型、混声共鸣等方面进行纠错,养成学生正确的歌唱状态,建立唱高音时合理的唱法概念,让学生知道喊叫唱高音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合唱以集体的方式展开,不仅是多人声音的简单结合,而且是以多声部、分角色的形式进行集体配合演唱。合唱的结果好坏,不仅受制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还与指挥以及各声部团员的默契度息息相关。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纽带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更好地形成相互尊重、合作的精神。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音色不同、对乐曲的感受能力有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是合唱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在合唱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彼此包容,相互倾听各个声部的旋律,把握乐曲的音准、节奏、音乐处理等;能识别指挥的手势,乐曲的前奏,准确而恰当地做出反应,注意发声的位置的统一。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歌唱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合唱学习排练,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策略
1 .加强学生的发声训练。
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会出现各种教学问题,因此,为确保合唱教学的质量和高效,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教师应从发声训练角度出发,不断加大其发声训练量,这样不仅有助于其基础合唱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能够更稳定合唱学生的合唱技能。首先,教师应深入分析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科学管控其音量、声域;其次,指导学生科学换气并适当改变合唱姿势;最后,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进而提升各声部之间的配合度,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开展音乐合唱教学训练音准时,教师可以首先从较低的“mo”元音进入,进行向上向下的循序训练,之后再用“he”元音和“ha”元音从弱到强的方向来寻找正确位置,再逐步转至高音区的循环训练,以此达到对歌词和音准的完美结合。同时,教师要在发生训练歌词中逐渐培养学生对音符“听”和“辨”的熟悉程度,从而提高学生合唱的发声技巧。比如,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合唱曲目《小宝宝睡着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打乐器和桌子、跳动舌头和手指等来加入到音乐合唱训练中,促进各声部的完美配合。总而言之,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将其有效应用到合唱训练中,同时给到学生适当的鼓励,培养其合唱自信。
2.邀请专业合唱团进入教学课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变革,小学教育加强了对学校文化的建设,而要想有效塑造校园艺术氛围,则应加强音乐文化的建设。因此,我校应积极邀请校外优秀音乐家和专业合唱团进入小学音乐课堂,不断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七子之歌 - 澳门》时,学校就可通过引进专业的合唱团和校外优秀的音乐家对学生开展合唱教学指导,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发音技巧、合唱技巧进行专业的教授和指导,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合唱歌曲背后蕴含的音乐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讨论,同时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其文化感悟,从而不仅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其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3.将乐器演绎融入音乐合唱教学课堂设计
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乐曲风格和音乐感染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音乐合唱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不同类型乐器的演绎。同时,由于音乐合唱需要大量的练习实践,如果教师不能够充分结合配乐进行练习,而是将学习方法局限于知识点讲授和做题练习上,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合唱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乐器的演绎,给学生启发,让学生探讨不同乐器的不同特点和形式,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合唱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第二单元情境表演《小乌鸦爱妈妈》的合唱编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配乐乐器的使用上进行充分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提供几种备选的乐器,并且将不同乐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将乐器的音色特点等背景资料予以展示。在学生具有相应的乐器知识储备之后,教师为其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特点进行鉴赏和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乐器配乐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在配合乐器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合唱水平,提高学生对合唱配乐的选择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论: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合唱教学的重视度,提升合唱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形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保证合唱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有效贯彻新课改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贤姝.小学班级合唱引入柯达伊教学法的有效措施[J].教育界,2022(02):98-100.
[2]殷晓琴.小学音乐二声部歌曲教学的策略——以《七子之歌——澳门》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2(03):78-79.
[3]丛娜.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打造音乐“快乐课堂”[J].辽宁教育,2022(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