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探索

秦芳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563003

摘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越来越重要,从国家对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体系如何建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笔者从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 医疗服务价格;价格管理;医保支付
DOI:10.12721/ccn.2021.1574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2019年,国家卫健委、中医院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19】64号);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文件,对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提到更高的高度。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从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体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探索。
1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建立
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密切结合国家相关规定,根据2019年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规定的通知》(后简称价格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本规定中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是指对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发生的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和医用耗材等价格行为的内部管理,本规定从组织机构、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监督检查等五方面做出明确规定,那么医疗机构就得从组织机构开始建立内部价格管理体系,具体如下:
1.1组织机构、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
医疗机构的内部价格管理机构必须从上之下到每个临床点,由机构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专职价格管理人员组成的专职价格科室,到个科室选择1—2名兼职价格管理人员,这样组成“树状”管理机制,并且明确每个层级的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将价格管理精神做到上次下达的通畅,保证医疗收费的合理合规进行。
1.2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
各种价格管理制度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作为任何一个管理体系都要求管理制度、流程完善,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体系也绝不列外,各种制度的完善除了考虑《价格管理规定》中所严格要求的各项制度,如: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和成本控制制度、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制度、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制度等等,还应结合“三甲”评审要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等不断完善医疗机构内部各项制度及流程。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除了对于权限的设置、岗位的职责等制度必须完善,而且还得考虑“大数据”对于医疗机构价格管理的要求和帮助,同时将信息化管理与价格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发挥价格管理对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影响。
1.3监督检查
为了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医药价格行为管理,促进医药事业改革和发展,维护患者、政府和医疗机构三方的合法权益,医疗机构在建立完善的价格管理体系基础上,规范流程,合理收费,自觉接受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并且怀谦虚之心,报学习、改进、完善之态度,在每次监督检查中都能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提高价格管理水平。
2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院价格管理的影响
2.1医院价格管理思维转变,管理难度加大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要求医院价格管理者思维转变,由单纯被动向主动转变,转变为拥有一定定价权限的价格管理部门。在政府开通特需服务、医疗机构市场定价服务、新增项目试运行定价等项目定价权限之后,医疗机构虽然拥有了一定定价权限,从原来单纯的执行国家政策,转变为可个性化自主定价。这就要求价格管理人员思维转变、角色转变,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自主定价权限的同时,必须要学习财务管理、医学基础、统计学、市场学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的综合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案,医院价格管理者的难度增大,将迎来更大的管理空间并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
2.2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院价格管理的要求提高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相关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医院价格管理。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建立全国交易价格信息共享机制,离不开医院价格部门基础数据的提供,那么这就要求医院内部价格信息化管理必须上一台阶,数据必须完整清晰。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从原来单一的按项目支付,发展为总额预付、病种支付、床日支付、人头支付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并且健全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这就对医疗机构价格管理提出一个高要求,价格管理不仅仅是项目收费的管理,必须完善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床日成本等测算分析工作,医疗机构只有在充分掌握自身运行中相关成本数据才能与医保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谈判,不仅如此掌握成本对于医疗机构加强管理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科室分析如何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行。
3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相应对策
3.1建立完善各项价格管理体系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动态的完善和调整各项相关制度、流程,除了将价格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之外,还应加大力度完善各项成本测算及控制制度,让医院领导能够清楚明了的知道钱“怎么花”“花哪儿”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医保谈判提供有力证据。
3.2加大价格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知识就够了,它涉及到医疗知识、医保管理、统计分析等多学科知识,而医疗机构价格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财务或护理人员,这就对于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片面性,那么要如何来实现新形势下业务能力的提升,除了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之外,不断的完善自身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价格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而作为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那就是难上加难,在全球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主要是因为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起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这就给定价造成了困难。可是不管有多少困难,作为价格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了解临床知识,通过统计分析,财务测算成本,结合医保管理及市场定价,求同存异的制定出价格。所以医疗机构只有通过加大培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价格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形势的变革。
3.3充分利用信息化加强价格管理
3.3.1“大数据”在近几年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各项检查也充分运用“大数据”方法,那么医疗机构必须要调整思维方式,从数据源头开始清理,保证HIS系统数据库内的每一条数据都是合理合法的,实现事前控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在院病历和收费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动态反馈科室,实现事中控制;通过事中监控确定终末病历的抽取,实现事后控制。
3.3.2信息化手段除了在医疗收费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之外,为了能适应新形势下价格管理改革,医疗机构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成本测算及成本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据的完成与医疗保障部门的谈判,同时完成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在追求不断发展的同时兼顾好社会责任,实现政府、医院、患者三赢的局面。
4结论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在“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的前提要求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无疑是避无可避的。随着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价格管理者必须尽快转变思维,紧跟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为契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为实现政府、医院、患者“三赢”局面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中医院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部价格行为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19】64号)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
[3]程晓明 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3
[4]刘希斌 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5]蔡欣芸,但秀娟,苑萍.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6.(6):86—88.
作者简介:秦芳,本科学历,高级会计师,从事医院财务与价格管理27年,在医院内部价格管理方面有较深研究,贵州省医学会价格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医疗保障局医疗服务价格顾问,贵州省公立医院改革专家库成员